“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心闲气静,恬淡平和;写字、画画,做饭;擎自然之收获,如此好好”。一-摘之《人间草木情》
今天读完了“关于葡萄”,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家门口的那棵葡萄树,那个曾经带给我童年味蕾无限刺激及暇想的葡萄树。
在我童年的时候,家门口有一颗碗口粗的葡萄树,每年夏天,它的枝蔓给家人搭了一个凉棚,奶奶和邻居家的奶奶、大娘、婶子们会到葡萄架下纳凉,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是葡萄大批成熟的季节,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星的故事,说晚上到葡萄架下能听到他俩说话,还能听到姐姐儿(奶奶对织女的称呼)哭,可是我从来没听到,直到上学后才明白那只是奶奶讲的神话儿。七月七一过,奶奶会把成熟的葡萄一穗穗摘下来,满满两大笸箩,精心挑选后分成好多份,都是打发我给左邻右舍送去;还要送给亲戚,奶奶会换上漂白的白布褂,头梳的光光的在后脑勺挽一个髻,叫上我,也给我换上新衣服,我清楚的记着那布拉吉只有在走亲戚的时候才会给穿。
更有意思的是每年从它发芽长出卷须时,我们那条街的孩子们便对它垂青有加了,爷爷从那时起就得当起“护卫长”来。那个年代物质太贫泛了,葡萄须的味道是酸酸涩涩的,它都成了我们小孩子解馋和打牙祭的好东西了。我都是趁中午吃饭的时候偷偷掐几根葡萄须,下午上学时分给一起同行的小伙伴,稀罕的她们舍不得一口吃掉;待葡萄开花结出葡萄粒时,我会天天去瞅它,开始大小像小米,慢慢的像绿豆,长到像花生米那么大时,我就会趁爷爷不备偷偷摘几粒啦,这个时候的葡萄可不是一般的酸,不光是为了解馋,主要是想用葡萄皮做成一种玩具,在嘴里当哨子玩。哈...... 是不是有点好笑,现在听起来是啊,是很难想象的。现在想想做那种葡萄皮小玩具,也是一项“技术活儿”,我常常把偷摘的葡萄粒分给小伙伴们一人一个,看看谁做的最响。葡萄到哨儿首先要把葡萄蒂把慢慢转着拨掉,以其为圆点把周围用牙慢慢咬软不能用劲太大,否则就破了,然后把四周五分之一的皮去掉,再小心的把里面的肉一点点吸掉,有时掌握不好,哨子就做不成了,只能眼巴巴的瞅着别的小伙伴的作品了。
现在的生活是物质极大丰富了,到了吃葡萄的季节,大家可敞开吃,汪老书中写的那些品种虽然没全吃过,但大部分都吃过了唉!可从没想过它是从哪来的,什么时候有的。读了汪老的书才知道它的历史,《图经》 :“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而还,中国怡有。”《齐民要术》:“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但是不是张骞前,中国就没有葡萄呢?汪老书中说,有人是怀疑过的。魏文帝曹丕《与吴监书》,是专谈葡萄的,他只说:“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葡萄。”反正,张骞带回的,曹丕吃的都不是玫瑰香。中国现在的葡萄以玫瑰香为大宗。以玫瑰香为其大宗的现在的中国葡萄是从山东传开来的。我这个山东人也才知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4859/63fd1f3a8296900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