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河随笔|小时候的味道之麻糖

清河随笔|小时候的味道之麻糖

作者: 印记_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2-02-25 00:50 被阅读0次

    文|清河

    似乎,人长大成人后,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工作生活,就会想念家乡的味道,尤其会想念小时候吃过的一些菜肴、野果、零嘴儿等。我就时常对麻糖这种东东念念不忘。

    每次回老家,逢二五八赶集日到镇上时,都会"厚颜无耻"地到卖麻糖的表叔的摊位处停留一会,请他敲下几小块,迫不及待塞进嘴里,让唇齿之间肆意地充斥着香甜的味道,童年的记忆情不自禁在脑海里萦绕。

    在我小的时候,隔三差五会有挑着麻糖担子的小贩走乡串户,提供用包谷(即玉米)换麻糖的服务,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是用三斤包谷换一斤麻糖。童年的我,对"麻糖"二字的声音及其敏感,即便是隔着山梁,我也能清晰听到"换麻糖了哟"的吆喝声,并能准确判断出小贩的方位。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顿生波澜,涌起按捺不住的激动,于是就会眼巴巴地对父母说换麻糖的来了。对我"娇生惯养"的父母彼此确认一下眼神,然后就会去撮出几斤包谷拿给我。然后,我就撒丫子飞奔去追换麻糖的小贩。

    当然,换回来的麻糖一次是吃不完的,我更不希望一次吃完,美味的东西需要慢慢品尝。把表面蘸着炒香玉米面的麻糖用塑料薄膜仔细包裹起来,放在粮食桶中粮食中间,可以让麻糖保持又干又脆好多天。每当想吃时,从粮食中掏出薄膜包打开,用小锤敲下几块吃,觉得真是很享受。

    在农村,其实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做麻糖。制作麻糖的原材料有多种,大米、包谷,甚至包谷杆都可以,但无一例外都会用到麦芽作为催化剂。因此,也有人把这么做出来的糖叫做麦芽糖。

    我的奶奶就是一个做麻糖的高手。在粮食紧缺的年代,自然是舍不得用大米或者包谷来做原料来制作这根本不管饱的麻糖啦,于是包谷杆就成了她的首选。几乎每年秋天包谷收了以后,奶奶都会到处去砍回来包谷杆,熬上几锅麻糖去卖,换回一些钱来补贴家用。当然,这也是我这个"小馋猫"最幸福的季节,因为天天有麻糖吃。

    制作麻糖的工艺流程其实很繁琐:首先,把砍回来的包谷杆用清水洗干净,砍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然后,需要用兑窝(注:一种石头做的加工工具,由近似正方体的整块石头凿出一个深窝,把需要弄碎的东西放进窝里,再用中间细两头粗的木棒大力冲击多次就可达到粉碎效果)冲碎;接着,把冲碎的包谷杆放进用架子悬挂起来的滤帕中,加入用麦芽熬制的开水充分过滤,就得到了含有稀少糖分的糖水;再然后,把糖水倒入大锅里,加水熬制,让水分慢慢蒸发掉,最后剩下的就是糖了。这个环节,需要用木质的铲子不停地搅动,避免粘锅或烧糊,越是到最后糖越来越浓稠的时候更需要搅动得勤,还要特别把握好火候,否则就是前功尽弃了。这个环节需要持续数小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扯糖:把热乎乎的糖拿出来,挂在固定在柱子上的一个把儿趁热反复扯长折叠,直至让麻糖中间呈现大量的蜂窝眼儿,然后在表面撒上炒香的玉米面放置在干燥处就算大功告成了。扯得好的麻糖,吃起来会特别的脆,而且不粘牙。整个熬糖的流程下来,一共需要十几个小时。经常是半下午开始,奶奶就开始洗包谷杆,砍短,冲碎,过滤。到黄昏的时候开始熬糖水。看着一整锅的水,奶奶不知疲倦地搅动着,我总是坚持不住去睡了。往往第二天起床时,看到的是奶奶在做扯糖的最后一道工序。每次熬糖,一定是一个白天加上一个不眠之夜。

    有一年,我妈妈"眼红"奶奶熬糖挣钱,于是她也跟着奶奶去砍包谷杆,用奶奶的麦芽糖熬了一锅糖去卖,最终用卖麻糖的钱买了一双塑料底的布鞋。只不过,一次体验就让她很受伤,她根本受不了一个晚上不睡觉就在那儿不行地搅动糖水的行为。于是,她再也不提要熬糖挣钱的想法了。

    后来,我"机智"地和奶奶商量,问她可不可以我们砍回来包谷杆,她帮着我们熬糖,得到奶奶"你倒想得美"的内涵回复。自然地,这种建议没有得以落实。我也就一次又一次地在奶奶那儿蹭吃她熬制的麻糖。

    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奶奶病了,我就没有再吃过她熬的糖了。再后来,随着上学工作,离家越来越远,麻糖也就成了家乡的味道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河随笔|小时候的味道之麻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zt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