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学习第262天,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

《论语》学习第262天,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02-23 08:49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62天

    原文阅读: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译文讲解:

            子张问怎样推崇道德、辨别疑惑。孔子说:“依靠忠诚信实,唯义是从,闻善而迁,这就是崇德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惑。(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并非他家比我富,是你异心将我负。’”

    启发思考:

            子张问老师,如何才能尊崇德性、辨明疑惑。对于“崇”,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尊崇、推崇之意,一是充满、增加的意思。

            按照张居正的说法,“崇”有日有增加的意思。子张问崇德,不是问如何尊崇德,是问:如何让我的德,日有增加呢?这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一种理解。 “惑”,是心有所蔽,昏昧不明。“辨惑”,就是辨其不明。

            孔子回答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主”、“徙”、“崇”,是崇德的三部曲。

          首先是“主忠信”。人以忠信为本,这是立身的基础。在孔子的思想中,忠与信是密切联系的,忠是忠厚诚实,信是诚信无欺,人必忠厚而诚实可信。由忠而推己及人即为恕,由忠而与人守信即是信。没有忠信这个根基,善端美德就没有地方生长。

          然后是“徙义”,“徙”是迁徙,迁徙什么呢?迁徙自己的心意,只要听到符合义理的事,或发现自己之前认识不足、做法不好,马上就改变自己,跟着走。徙义,又叫迁善,见贤思齐,见义勇为,见善而从。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强调了信与义的联系。依循道义而行,这是崇德的实际行动的展开。

            接着是辨惑。孔子讲得非常生动有趣。什么是惑呢?喜欢一个人,恨不得捧在手心抱在怀里;不喜欢了,又恨不得扔到井里,让他/她立刻去死。这样前后失据,如此对人,自己糊涂困惑,让别人也不知所措。

          这样的“翻脸不认人”,或男女情变,或好友决裂,或合作伙伴翻脸,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为什么对一个人的态度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好的时候觉得他是世间最美的天使,翻脸的时候恨不得把他说成十恶不赦的魔鬼。

            这样的“惑”是因为对人的认识并不是客观全面的判断,更多地是困于自己的情绪好恶。燕国将领乐毅说过一句话:“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这是德的表现。 辨惑的根本在于明理、循理、不任性而为,不被情绪所左右。能够突破自己的好恶,是明智不惑、修养德性的关键。     

            最后一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诗句,讲一个姑娘被丈夫抛弃,走在回娘家路上的思绪。丈夫另结了新欢,“不是因为她家有钱,是你的心变了吧”。也有的解释说,这句诗是以男子的口吻写被厌弃的悲伤。无论是男子女子,都是讲,自己喜新厌旧变了心,干吗说别人不好呢?

            顺便说明一下,此处引用《诗经》的这句话,也有人认为是错简。虽然孔子引此诗的本义是什么已经很难求证了,但在春秋时代,引用诗句并不需要忠于原意。

            “崇德辨惑”的核心是突破自己的好恶,不以自己的好恶情绪为标准,真正做到“主忠信,徙义,崇德”。不要翻脸不认人,要翻脸了还能认人。

            现代社会中,职场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有些企业为离职员工建立“同事联络网”,例如领英公司、宝洁公司,这样的平台不仅避免了人走茶凉的局面,还维护了新老员工之间的持续交流和彼此促进。这种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262天,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al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