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人对于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感兴趣这件事,我已经是早有耳闻。但当我看了渡边义浩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以下简称《关羽》)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不禁感慨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历史的详尽了解。作者就连河南省许昌市试图以魏国的古都为卖点打造旅游城市这件事都知道。这对于一个致力于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学者来说,也算是登峰造极了。
德川家康
日本喜欢三国,大概是因为三国时期像极了日本“战国时代”:英雄辈出,你死我活,尔虞我诈,权谋交织。曹操就是丰臣秀吉,而司马懿就是德川家康。但时至今日,三国中的这些英雄豪杰,能够让人们以神相敬的,大概只有关羽一个人。诚然,成都的武侯祠中也是游人络绎不绝,但很少有人去寻求诸葛孔明的庇护。但是关羽完全不一样,他是中国除了孔子之外,唯一一个可以用“夫子”这样称呼的“神明”,而他身为一个武将,为何能够跻身于财神的行列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但是《关羽》这本书中给出了详尽而让人信服的答案。
在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人死后才能成为神呢?那一定是具有完整品格的人。比如岳飞、文天祥。但史书上记载的关羽和小说中的关羽并非没有出入。而且史书上的记载也只是聊聊几百字而已,还没有赵云着墨的多。但为什么关于能够鹤立武将之中,被人所敬仰爱戴,最开始也是因为政治的需要吧。
宋徽宗《听琴图》
当北宋的半壁江山被金占据之后,作为中原王朝正统所在的都城——开封、洛阳、长安也已经不在南宋的控制范围之内。为了维持正统的地位,南宋急需一个在历史上和自己相像的政权加以歌颂。于是,西蜀刘备成为了最好的榜样:皇族正统,但是被奸佞所迫,迁都于西南腹地成都——和南宋迁都临安(杭州)非常相似。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刘备被歌颂,曹操被谩骂,渐渐脱离了陈寿所写的《三国志》,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
一个中国饭馆的老板,在他饭馆的入口处,会摆着具有道教神特点的关公。而他本人,则有可能在手腕上戴着菩提子的佛珠,并将自己的钱放进寺庙的功德箱。但你和他接触时会发现,他所有的处事原则,则来自于潜移默化的儒家思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从不会将儒、释、道任何一家区分开来。你我皆是如此。
儒释道三教合一
但如果往深处探究,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础,往往还是以儒家为主。这种特质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就算是一个从没有读过《论语》的中国人,依然自觉的遵照着儒家的指导思想行事,这也是为什么当佛教进入到中国之后,渐渐就和儒家思想相结合。而道教也是融合了儒家与佛教的教义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其兴盛离不开当权者的推动,比如唐朝皇帝将李聃奉为自己的祖先,元朝皇帝偏爱全真教,抑或是明朝嘉靖皇帝痴迷于炼丹,每年光是燃料钱就需要20万两白银,这样的消费显然是普通百姓无法承担的。但是,关羽作为一个拥有佛教与道教共同特点的神明单独存在的时候,却显得如此平易近人,普通老百姓也能沾染其恩惠了。
但从史书中的一名武将逐渐演变成神明,也是经历了千年的过程。这种过程将就像是修炼,只不过助齐修炼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关羽》这本书对于这样的演变可以说是详尽其事,从陈寿的《三国志》一直到清朝的怪异小说,无所不包,为我们理清了关羽的成“神”之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见到很多关羽的塑像或是其它形式的形象被人祭拜,关羽作为中华正统道德的象征,受到华人的尊敬。但是想要全方位做到儒家所说的“君子”是非常难的,那需要完美的人格才可以。儒家所言的“仁、义、礼、智、信”,普通人能一生能坚守其一就已经相当不错了,都能做到的,就是“圣人”。关羽就是传统中国人眼中的圣人。作为凡人的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做到关夫子那样完美的人格,但有这样完美人格的神仙庇佑着大家,也在时时提醒人们,努力的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
《关羽》是一部严谨的著作,从作者渡边义浩参考的文献就能看出来他对于这项研究的态度。今天的我们,很难沉下心来去探究一个习以为常的事实,但真的了解过后,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所信仰的一切,都是给予自身的安慰,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的安慰,它能够让我们坚持下去,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