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e212965e30441901.jpg)
原创首发 | 漂成都
文| 蓉娘娘
史上年纪最大的裸模、电影演员、八级裁缝……很难把这些词语,与眼前这位年过耋耄的老人联系在一起。
老人名叫王肃中,遂宁人,今年88岁,精神矍铄,脸上烙印着岁月斑驳的痕迹,眼睛眯成一条缝,露出两三颗门牙。
1月30日中午,王肃中在成都市锦江区某公租房内,一边看国际新闻,一边吃午饭——炝炒花菜、酱香茄子、鲜切香肠,这些都是他自己做的。39平米的房子,对于这位空巢老人来说,已经足够宽敞。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18e7b24ee74dab71.jpg)
老人的午饭。
虽年事已高,老人却仍活跃在一些院校的美术课堂上,担任人体写生的“裸模”。
“我希望能给老年人做个榜样,能老有所为。做模特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还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直到爬不起来的那一天。”王肃中坐在小板凳上,滔滔不绝地说着6年来做模特的感受。
做模特,找到了精神寄托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肃中路过四川师范大学的画室,发现有人在里面当人体模特。他以前就在报纸上看过人体艺术方面的文章,一个著名画家因开设人体写真课引起巨大争议,他很欣赏画家的作为。
等到学生下课,王肃中询问相关负责人自己能不能也做模特,对方上下打量他,让他第二天来上班。从此,王肃中开始了模特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882bae4d2ff757d8.jpeg)
图/网络
第一次做模特,王肃中落落大方,一点都不紧张。做模特的时候,王肃中要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经常一坚持就是一个小时。有时一天甚至工作8小时,但王肃中一点不觉得疲惫。
“做人体模特不是羞耻的事情,相反这是一门艺术,我所做的事情是在推动文化的发展。”老人认为当裸模一点儿也不丢人,西方从19世纪就开始发展人体艺术,毛泽东曾批示过人体模特对艺术的必要性。
做模特的时候,王肃中的思想是放空的状态,“我特别喜欢那种状态,把一切烦恼抛到脑后,不用去考虑过去,也不用担忧未来,就认认真真地过好当下。看着学生们在纸上认真的绘画,我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艺术品,很巴适!”王肃中笑着回忆上课时的情形。
“在家里看电视很容易恼火,又没人陪我说话,我在学校还有人陪我说说话,做模特很快乐。”王肃中说。
其实,王肃中之所以喜欢模特,更多的原因是大家对他的关怀。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照顾他,给他倒水、买盒饭,有的学生给他带家乡的土特产,还有的学生把画好的作品拍成照片送给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138d8bd5b13886c4.jpg)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是被人需要的……”王肃中的脸上闪过一丝失落,而后起身从衣柜中翻找影集,“你看,这就是那个学生给我画的作品,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此前,王肃中的生活只能靠低保维持,当上“人体模特”之后,生活明显得到改善。“穿衣服一节课30块,人体素描一节课35块。”
“我觉得我是光荣的,我不欠哪个,我不跟哪个借,我不去骗人家,我有我的理想,我有我的生活。”因为坚持做模特,王肃中已和子女断绝来往多年,“他们都是封建脑壳,没有文化,不懂得这是艺术,认为这是丢人的事。”
做演员,本色出演空巢老人
王肃中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演员,他是电影《零元招租》里的男一号。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8aa9d654e624957c.png)
图/网络
这部影片是直击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公益微电影。王肃中本色出演一位空巢老人,因为孤单寂寞,老人零元出租自己的住房,引来两位来城市求职的女大学生,同室相处的过程中,两人对老人从开始的警惕、不信任,到后来的同情、依赖,最终成为感情深厚的“一家人”。
影片导演田万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选择王肃中当主角,是因为他就是一个空巢老人,能很快入戏。
“演自己,总比演别人要容易一些。”王肃中说,因为从来没有过拍戏经验,有时一个动作甚至要练几十遍,但他一直谦虚地向其他演员请教。
王肃中说,影片的老翁和自己的境况相似,年纪大了儿女都不肯照顾,老了也只能孤独的生活。他在60岁的时候就给自己备好了两套寿衣,担心过世的时候没人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77d1d33131393612.jpg)
图/网络
早些年,他的母亲需要他,他的妻子需要他,他的子女也需要他。
现在,母亲、妻子和小儿子都去世了,剩下的三子女也各立门户。子女嫌弃他做裸模“丢人”,赶老人离开,还换了房锁和电话号码。“儿子说死了也不给我收尸,两姐妹也不认我。”
“子女们都成家立业了,都不需要我了。一家人,有十多年没有在一起过年,他们也不来看我……”就连王肃中的退休工资都是媒体记者,告诉他去助老协会,他才顺利办完。
王肃中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寂寞,以前他还会羡慕别人家的子女陪伴老人的样子,现在已不再羡慕,“没有子女和孙儿,我也过的很好!”
其实,对于老伴的离世,王肃中心里一直有个结,因为老伴是自杀的。
“1997年,老伴生病住院,为了省钱,儿子让老伴回家养病。养病期间,子女们都没来看她,她抑郁成疾。有邻居问起,怎么不见子女来探望,老伴一时想不开,投河自尽。”王肃中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98fb05265e3186cf.jpg)
做裁缝,最骄傲的事情
王肃中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干了一辈子的裁缝,门下有百余名徒弟。
王肃中三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和母亲在大伯家生活。1944年,王肃中在遂宁县明耻中学念书,因为拖欠学费辍学,而后辗转来到成都,投奔亲戚。
他从堂哥口中得知,盐道街正在招飞行员。“那时候,一心想着当飞行员能对抗日本人,我就去报了名,各项体检都顺利通过,因有砂眼,被卡了下来。”王肃中回忆,听说当年考上飞行员的那批人,没工作几年就发生意外去世了。
报考飞行员受挫后,王肃中投奔了在成都做裁缝的舅舅,在舅舅介绍下,他在裁缝李范久的店里当了一名学徒。
王肃中勤快、悟性高,别人几个月才能学会的手艺,他几个星期就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f6005696d21ebced.jpg)
年轻时的王肃中
1949年底,成都解放。随着政权的新旧交替,迎来了新的服饰潮流,裁缝店生意也越来越好。此时的王肃中已从一个学徒,成了一个熟练工,一个月挣30多元,当时大米8分钱一斤,折合400斤大米。
1951年,22岁的王肃中在南纱帽街33号,开了一家裁缝店“蓉新服装店”。王肃中靠着裁缝手艺,养活一家老小,俨然成为一家人的主心骨。
1954年,因为社会主义改造,王肃中关掉裁缝店,到成都市红旗服装厂当了一名工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而后,王肃中辗转到丽丽服装厂当上了厂长,这是他人生最风光的时候。
“当厂长的时候工资比别人高的多,一个月能挣300元。在那个年代,别人的工资基本都在80-100元。”王肃中说,他的胆子小,没敢卷钱下海,之前服装厂的老板从中吃回扣,而后下海,赚的盆满钵满。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1dfd20408e463c5d.jpg)
王肃中自称喜欢出风头,最令他引以为傲的是他的“异形体服装店”,那也是成都第一家针对特殊人群定制衣服的店铺。
1987年,“异形体服装店”专为残疾人和肥胖人等特殊群体定制衣服,眼光独到的王肃中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后,引起不小轰动,四川日报都曾发文报道。
“异形体服装店”的生意非常好,每个月能净赚两千多元,王肃中一直干到退休才关门。
“这几十年,没让家人吃过什么苦,这是我最骄傲的事……”回想起和家人一起走过风雨飘摇的岁月,王肃中的语速放缓,深沉地凝视着手里的影集,照片里是王肃中和孙女的合影。
如今,老人的孙子、孙女都已成年,他们似乎已经不再需要王肃中了,只有几个徒弟还在和老人保持着联络。
![](https://img.haomeiwen.com/i9084972/9e936b8df1999617.jpg)
“以前还会想为啥儿女们会不理解我,但现在我不会去想那些了。我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会坚持做模特,直到爬不起来的那一天。”王肃中眼神坚定地告诉笔者。
临别时,老人穿戴整齐后,背着黑色小挎包,和笔者一同离开。他说,要去银行缴燃气费。
原本打算叫出租车送老人一程,但老人执意要坐公交车,“我有老人卡,坐公交车有优惠。”
而后,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交车站走去,一个瘦小的背影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