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看到这个转笔的视频,让我惊叹不已。
中华笔魂之转笔高手
记得高二的时候,班级里流行起转笔游戏,由于同学们技术很差,经常把笔掉地上,严重影响上课。有一次晚自习课,好多同学玩转笔,被班主任老师抓了个现行,还好玩得人多,法不责众。
二十年之后看到这个视频,回想当年我们玩得如此烂的技术,到了人家手里竟然变成了艺术。那一刻,我理解到,其实任何一项技术都可以演变成一门艺术。
后来经常琢磨艺术这个事情。发现身边很多常人的技术,都有人把它变成了艺术。
体育界,近有乒乓国手刘国梁,远有网球大师费德勒,还有篮球之王乔丹和刚刚离世的科比。
艺术界,有音乐大师莫扎特,画家梵高,钢琴家郎朗,还有我去年认识的小提琴演奏家刘育熙教授。
曲艺界,有相声大师侯宝林,评书大师袁阔成,京韵大鼓骆玉笙等等。
这些大师似乎离我们比较远,也有些神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普普通通的百姓生活技艺,也有人把它变成了艺术。比如银行点钞员,快到让你差异;一个街边炒面师傅,技法娴熟到让你叹为观止;一个家庭厨师,也能做出让我们回味无穷的美食。
街边美食,高手在民间
小时候我们学到的卖油翁、庖丁解牛,也都是接近艺术的百姓技艺。
很多人都想成为艺术家,但真正能够成为艺术家的少之又少。我本人也不是艺术家,但我想来聊聊对成就艺术的理解。
之前我写过《从认知到技术》,就是对一个事物从知识记忆转变到身体记忆,而艺术则是从身体记忆,变成了灵魂记忆。
从认知到技术如果从认知变成技术需要一年,那从技术到艺术至少也得十年以上,而且练完十年也未必能成为艺术家。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光鲜的一面,殊不知背后付出多少艰辛和刻苦。
好多人认为艺术家都是天才,其实哪有什么天才。所谓的天才,除了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一万小时之外,就是学得比我们更早一点,练得比我们更苦一点,钻得比我们更深一点,悟得比我们更透一点。而这个“更”,不是一般的更,是当量级的付出。
从技术到艺术以前,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艺术家,直到去年有机会认识刘育熙教授。刘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演奏家,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至今82岁高龄,依然活跃在教学和演出的第一线,而且大部分是义演。
为了一场(轮)演出,在离京出发之前,他要在学校里进行联排,演奏完全部曲目,让观众给出反馈意见。提前两三天抵达演出地,然后闭门练习。演出之前,一定反复走台合练,保证演出效果。上台之前,在后台不放弃每一刻练习的机会;演出过程,将近两个小时,全情投入,精心演绎。演出结束,还要让观众在反馈单上给出反馈建议。这一些列近乎苛刻的要求,是他每一次演出的必然流程。
演出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更有我们看不到的平时不间断的刻苦练习。
刘教授在后台练习一个82岁的老人家,舞台上一站将近两小时,除了演出耗费的体力之外,还要应对舞台灯光的灼烤。义演没有报酬,但是依然全情投入。即使台下都是不懂小提琴的学生和普通百姓,他依然能把小提琴拉到让全场人全神贯注,沉浸于他优美的旋律中。
这是艺术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跟完刘教授几场音乐会之后,让我对艺术和艺术的境界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从认知到技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技术到艺术,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是质变到境变的过程。这个境变,就是境界的不断升华,永无止境。
2020年3月7日
周杰于上海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