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解“理解”
摘:1.理解作为有意义的推断。理解,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的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
2.理解的可迁移性。
为了应试而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其实是一种失败的教学策略。
思:“理解”和“知道”的关系,巧用误解来进行知识迁移。所以不要担心学生犯错,关注学生错误点,适当点拨,对我们的教学,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曾遇到此类情况:如教王绩《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学生在默写时易把“晖”和“辉”混淆。我就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证明这两个字的区别。学生查阅词典,明白:“晖:阳光,泛指光辉。”“辉:闪射的光彩;照耀。”联系原文和句意,学生对晖和辉有了认识,而这还不能说学生真的理解了。我们再顺势让学生积累和两个字有关的词语和短句,看谁积累得多,学生也会乐此不疲地思考下去,理解组词——彩灯辉映、金碧辉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落日余晖……这样的纠错学习过程是不是一种深入的学习?倘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如何运用这两个词来遣词造句,我想我们能养成咬文嚼字的语言思维习惯了,岂不是一般积累词语的超越?
读理解“理解”,煞费脑子,读着读着,在一个地方来来回回,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来来回回,总赶着想去读它的英文版本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