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社会的关系
——读《明史十讲》有感
摘要:明朝的历史长达277年,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段历史近年来在一般人眼里几乎成了专制、黑暗、残暴的代名词,中学历史课本上就有“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这样类似的描写,而那个时期的历史人物也几乎都与昏君、奸臣、阉贼这一类的词分不开。,而事实是在在277年的历史中,明朝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在晚明时期,更是出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曙光,所以明史是一段复杂的、矛盾的且辉煌的历史。而在这段历史中涌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不仅在历史的潮流中向前走,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明史;人物;社会背景与社会发展;关系
在陈梧桐老师和彭勇老师共同编写的《明史十讲》(后文中“明十”字样即为《明史十讲》)中陈梧桐老师讲明史大致划分为了三个时期:1、前期——开创时期;2、中期——积弱与改革时期;3、后期——衰败时期。本文便以《明史十讲》为基础,加上笔者个人的思考简要选取了明史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此浅谈人与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洪武开基——明太祖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暴风骤雨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明太祖作为明朝的开国君主,《明十》将其与秦皇、汉武、唐宗和宋祖相提并论,并说“无论是皇太极还是顺治帝,起功绩都无法同明太祖相比。”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尖锐——地主与农民,即统治阶级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各派势力争权夺利;明朝与外敌的矛盾,北元残余势力和东南沿海倭寇的威胁。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萧条,“租税无所从出”,在这种背景下,明太祖大力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加强对内镇压敌对势力、对外保卫国土的力量。明太祖废中书省,废丞相,这其中还有著名的胡惟庸案。同时明太祖提六部,强化礼乐,强调德治、教化,强调《四书》《五经》及程朱理学,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明太祖还颁布了《大明律》,并先后颁布《御制大诰》四编,与《大明律》一并施行。明律提高了劳动者的法律地位,降低了封建官僚的封建特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并施以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同于汉朝的是,太祖同时还重视手工业和商业,鼓励种植经济作物,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明律》严格保护皇权的无上权威君主的绝对专制,明太祖将军、政、司法大权都集中于中央,最后同归于皇帝一人手中,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因此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同时明太祖实行官吏考核制度,重视官吏考核“吏治之弊,莫甚于贪墨,而庸鄙者次之。”贪污者赃至六十两及以上,枭首示众。手段雷霆,“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不变矣。”另外,明太祖还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强的措施,迁富户于南京,“以壮京畿”,同样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谋危社稷”之罪诛杀了胡惟庸,并以此为武器,把与胡惟庸有关的臣属加以连坐族诛,先后杀掉三万多人,雷霆手段之狠毒、之残忍,世所罕见,也因此,在某些论著中明太祖被描述成了一个极端残暴的专制暴君,并以此否定了他的历史功绩与地位。而我们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固然,对于今天讲和平、民主和人权的时代,明太祖的统治过于残暴,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正是由于明太祖的雷霆手段,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并使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明初的政治局势渐趋稳定,在明朝建立初期便奠定了“洪永熙宣盛世”的基础,也为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转型的曙光、埋下了种子。
万历革新——张居正的全面改革
明中后期,社会生产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白银货币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国内市场的形成,郑和下西洋进而向海外延伸,参与世界市场的建构。商品化程度加深,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孕育,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局,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变。在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刺激下,明前期所制定的许多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到万历初年,革新运动发展成为巨大的浪潮,出现了张居正的全面改革。
在嘉靖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宦官专政、君主怠政、官员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嘉靖时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
时间
人物
措施
嘉靖九年(1530)
桂萼
“一条鞭法”
嘉靖十六年(1537)
欧阳锋
“征一法”
嘉靖四十年(1561)
潘季驯
“均平里甲法”
嘉靖四十年(1561)至隆庆初年
庞尚鹏
“斗段锦法”“一条鞭法”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明中期以来掀起了社会改革的浪潮,可是由于嘉靖年间总体政治形势是不断恶化的,所以虽然经济改革的呼声很高,可效果却差强人意,嘉靖后期及隆庆一朝,财政亏损严重,皇室支出却在不断加大,文官队伍膨胀,五官队伍冗滥,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明朝急需自救,而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就是这样一场自救运动。
以军事改革先行,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加固边防和邦本,与蒙古达成了“隆庆和议”,结束了与蒙古族长期对峙的局面,边疆稳定,为万历初年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创立考成法,推行全面的政治改革。整饬吏伍、裁汰冗员、肃清吏治、严明法纪,提高了行政效率;
推行一条鞭法,为天下理财。嘉靖时桂萼、庞尚鹏便推行过“一条鞭法”,张居正在此基础上加以吸收和改进,最后大力推行,其赋税改革中“赋税由原来征收实物和力役的形式改为征收白银,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
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反映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抑制兼并,改革赋税,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补充:《明十》中也提到:“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加上改革触动了一大批当权者的既得利益,也损害了广大地主阶层和农民的现实利益,因此改革阻力重重,未能获得成功。”)
(三)思想启蒙——王阳明的心学
明朝自明太祖始,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明朝强调顺从与遵循,最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渗入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专制、思想僵化,整个社会缺乏创新与活力,伦理性和等级性成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表现。与之相对的,明中后期随着白银的货币化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江浙一带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不断接触,“丝银”贸易的发展,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现象出现一系列社会转型现象的出现,心学诞生了。
《明十》中说:“由理学到心学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现实深刻反思的产物,也是现实社会推动的结果。”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源于他自己的人感悟,更源于他对当时那个社会时代的现实思考。他认为“人心”才是主体,心是万物的主宰,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人心本良知,主张格物而致知,强调人的存在及意义,富有人文主义思想。
“王阳明面对理学式微的现实,以疗救者的姿态,突出个人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意识,旨在维护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可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明朝覆灭乃是历史的必然,《明十》认为就算没有后来的清兵入关,也会有其他政权取代明帝国政权,笔者认为,这似乎是封建王朝朝代更迭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王阳明强调个人的作用,认为天理在于自我的体验,这种思想挑战传统儒学,冲破了思想的禁锢,但由于过分强调“人心”才是主体,因而富有极强的随意性。
王阳明之后,心学分途两端,一是完全走向对人的本性的超现实探索;另一种是走向经世务学之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李贽等一大批心学继承者出现,明中后期出现了新的文化因素,即近代性启蒙思潮。这股近代启蒙思潮在哲学上蔑视封建偶像崇拜,公开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倡个体解放和人文主义;在政治上,唐甄“凡帝王者皆贼也”致郁振聋发聩,许多思想家以民本主义为武器,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要求多方限制君主特权,甚至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富有近代议制政治思想;在经济上,反对“崇本抑末”,提出“工商皆本”。
这股以王阳明心学发展引起的近代性启蒙思潮的兴起,对封建专制及传统理学的统治发起强有力的冲击,唤起了人文觉醒,推动了社会转型步伐。
(四)总结
《明史十讲》中所描写的明太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皆旨在解决政局动荡不安,经济萧条的社会问题,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明太祖强调手工业和商业的举措更是为后期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埋下了种子;张居正改革是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明朝早期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多元化态势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虽然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促进了社会转型;王阳明心学源于他对明朝思想僵化、文化专制、社会缺乏活力和创新的社会现实的思考,后经一大批晚明思想家的发展兴起了近代启蒙思潮,冲击了封建专制及传统理学,唤起人文觉醒,推动了社会转型的步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无论是封建王朝君主还是普通人,皆受社会影响,催生出社会的改革者、思考者,他们的一系列活动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不断地在“影响与被影响”两者循环作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关系。笔者认为这一关系启示了现当代社会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应当重视个人的作用,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脚踏实地,培养创新精神,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时能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这应当是当代大学生所应树立的思想意识。
参考资料:
陈梧桐 彭勇 《明史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11-1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洪武大帝》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12-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