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最近看储殷教授的一段视频,感触特别深。他说:
我做大学老师做了这么多年,从2015年开始,我自己明显的感觉是,以前我们经常遇到很聪明的孩子,2015年以后就没有这种欣喜的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求知欲,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的,他们很在乎分数,但他们更喜欢的是,最好能够什么都不学就能拿到分数。第二个是他们需要的是答案,不太需要思考,也不喜欢思考。第三个就是他们有很多欲望,我要买这个买那个,我有钱,我要怎么。他没有太多对于人生的信念,上课的时候甚至连书都不带,就坐下面听,听起来有时候你就很神奇,我就老问他们,你们是来听免费的脱口秀的?他们没有表达的欲望,甚至也没有表达的能力。
储殷教授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儿——活在当下。我们曾经无数次地呼唤,我们要活在当下。而现在的90后、00后的年轻人,根本不需要你提要求,他们直接就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原来的意思是:当过去已不可改变,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是一种理想的、恰到好处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然而,对于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来讲,活在当下却是一种“跨掉”的表现。他们没有可以追忆的过去的荣耀,也没有需要悔恨的过去的过错,更不会盲目地憧憬未来,活在幻想中。
垮掉的一代,原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文坛形成的文学流派。文学是现实的写照。它源于彼时的美国青年,面对二战后令人压抑的生存情势,而对现实生活厌倦,采取“逃避”态度。
美国垮掉的一代,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叛逆、癫狂的生活方式,比如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业文明、酗酒、吸毒、偷盗、群居。
跨掉的一代,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一种时尚标签。近些年所流行的丧、佛系、躺平思潮,其背后都是焦虑、迷茫、厌倦和逃避。
为什么许多90后和00后,会成为活在当下的垮掉的一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说法,可能给了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他说: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
沃尔特·米歇尔认为,人是解释者和行为者,与环境交互,使生活和谐。他提出“认知-情感系统”,指出行为由个人与情境交互作用产生。在快节奏时代,我们渴望迅速成功,但真正的成就需时间、耐心和坚持。长期主义是一种眼光、态度和智慧,不急于求成,将目光放远,持续努力。
和他们的父辈相比,我们的90后和00后,没有经受什么苦难,也不必背负什么过重的负担和责任,因此,一旦吃点苦,稍有不如意,他们可能就会“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想去憧憬未来,或者为自己与他人的将来承担责任。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失落的年代。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不必为他们感到悲哀,也不用感到痛心,也许,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波浪式地前进。
我们只有坦然接受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