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吃饭时会看一会《安家》,当做下饭的佐料。那天看到一个镜头,孙俪饰演的房似锦和罗晋饰演的徐店长一起吃面条做早饭,只看着房似锦狼吞虎咽,面条嗦的山响,把徐店长都惊呆了。一碗面条似乎还不足以填饱房似锦的肚子,吃过面出门,她又绕到严叔包子铺,给自己来了俩包子和一杯豆浆。平日里的早饭也是别人的两倍,而且也是吃的狼吞虎咽,生怕被别人抢走似的。看着吃饭这个剧情重复出现,就明白编剧应该是在铺垫。
果然后面剧情解开了答案,房似锦出生就差点被亲妈淹死,后来终于在爷爷保护下才得以成长。能把亲生女儿都要淹死的家庭会对她好吗?后来又演到她和徐店长聊天,说自己有大半年的时间,一天只吃一顿饭,甚至有时候两天吃一顿。看到这里了解了房似锦忍饥挨饿的过去,便也就能理解她的狼吞虎咽了。
曾经的饥饿,变得对食物贪婪无比,因为内心里总是残存这对饥饿的恐惧,那种饿是已经长进骨子,怎么都喂不饱的。
这令我想起我第一份工作的领导,他是70后,人很好,就有一个特点,吃饭吃的特别快,而且坚决不允许剩饭菜。每次和他吃饭都觉得压力很大,我们才吃到一半,他已经吃完了。等我们吃完,如果有剩菜,他会想办法再吃掉。对此他很不好意思的解释,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又比较多,十几岁的孩子那饭量绝对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里每顿饭菜有限,一旦吃饭慢了,饭菜就被别人吃光了。所以为了吃饱肚子,只能加快速度,狼吞虎咽的吃下去。
根据领导的描绘,我特别能理解他现在的这种行为。出生在86年的我,在吃饱穿暖方面是绝对可以满足的了。但是出生在农村的我,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也经历过其他的“饥饿”。
在我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上的是村办学校,所以同学基本都是一个村里的孩子。那时候农村经济和城市相比还是比较薄弱,所以一个村里同学穿的都不是很好,加上那时候年龄小,所以对穿衣其实是没有什么认识的。后来上初中就是在县城的学校了,很多同学的父母有稳定工作,经济环境也比农村更好,所以在穿衣装扮上就看出差距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有几个女同学,人长的漂亮,而且能歌善舞,穿的衣服又合身又洋气。每次看到她们穿的漂亮衣服,再看自己身上穿的表姐替换下来的衣服,心里着实是有自卑心理的。表姐比我大很多,已经参加工作了。她替换下来的衣服不仅尺码大,而且款式也不适合我这个初中生。但是我别无选择,家里收入有限,花钱的地方又多,我张不开嘴要买新衣服。况且在妈妈眼里,我穿的衣服干净利索就可以了。所以我心有不甘,却仍旧日复一日的穿着那些完全不适合我的旧衣服,内心的自卑也一日深似一日。
那时候的我似乎比较早熟,也格外的敏感。初三时候暗恋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个子高高的,长的白白净净。我们班和他们班挨着,我每次路过时候都忍不住往里面看,希望看到他的身影。有一次在楼道和他迎面碰上了,隔着一段距离,我的心就开始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突然我意识到自己穿的衣服,是表姐替换下来的一件橘色的西装领的外套。我赶紧抱紧自己手中的书,身体尽量缩的小一点,再小一点,不希望被心仪的男生看到那个不合适宜的自己。
看张爱玲写不得已穿继母的旧衣,“有一个时期在继母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陈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一大半是因为自惭形秽,中学生活是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这段话深刻的写出了我曾经的伤,那时候我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我从未埋怨过父母,但是心里还是委屈的。当我回想起我的初中生活,只记得一片灰暗,和不敢抬头挺胸的自己。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也因为父母对教育的不重视,我很早便出来工作了。等我开始自己挣钱之后,便开始疯狂的买衣服。严重的时候每天都会买1-2件,天天要穿不同的新衣服。那时候我工资挣的少,淘宝还没有兴起,我买衣服基本都是夜市的地摊,质量一般,做工粗糙,基本都是烂大街的款式。但是那时候的我完全不管什么材质更不懂时尚,买了一堆地摊货,天天美滋滋的穿着上班。穿着新衣服的我走在人群中,感觉自己整个身心都是舒展的,心中充满了愉悦。那种感觉似乎弥补了青春年少时的我日复一日穿旧衣的缺憾。
这种报复性或者说弥补性的穿新衣买新衣的举动持续了大概2年左右,慢慢的我对衣服没有那么深的执念了。之前忌讳莫深的旧衣回忆也在和朋友聊天中不经意的提起,岁月使我对过往的经历在慢慢释怀。不过我想最重要的现在的长大了也变成熟了,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也了解了这世上有许许多多比穿上新衣服招摇过市更令人开心和满足的事情。
曾经经历过的各种“饥饿”,会在人的身上留下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印记。太深的缺憾,会造就太深的执念。拥抱过去的自己,慢慢治愈现在自己。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