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对众人所公认福尔摩斯对华生的推论之经典却没有太深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感觉平平。
我看过好多跟福尔摩斯相关的影视,乃至于最经典的杰里米·布雷特所扮演的福尔摩斯。所以我猜测大约是被紧凑的情节、进一步夸张的剧情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长期影响,以至于觉得原著显得平平淡淡,毫无疑问的是,我的文学素质有待提高。甚至于在第二部的时候我一度认为是不是印刷出了错误,乃至于内容跟福尔摩斯探案毫无关联,直到最后确认是对复仇者的复仇起因描述。
相关的轻视如果回忆,我似乎还存在有很多,比如初次看萧鼎的《诛仙》觉得精彩绝伦,看了无数玄幻小说后再看时,骤然觉得其太过乏味;刚学习物理时,觉得牛顿的三定律没什么,却在大学时觉得他微积分是个很牛的发明;甚至觉得李白的《静夜思》像打油的,至今还觉得,等等。
一天的悠闲时间让我开始思考我的那些客观上存在问题的根源。如上所述,即便我至今仍不觉得如何精彩,但是依然可以肯定是我出了什么问题,仿佛是一些知觉的遗失。我便一一对照,略作分析。
《福尔摩斯探案集》应该是和《诛仙》的原因是相同的,因为见惯了同类型的华丽,便不见初始的精彩。就好像长久的强光照射,突然变得柔和反而会有短暂的失明。但是存在的问题有:之后所谓的强光在水准上未必比二者强,甚至弱化得可以。那便是久在暗室,突然被强光照射的短暂失明。再往上追溯,是否可以是因为,适应了一种品味,突然来了个程度上有距离的东西就会感到不适?或过于平淡或过于激烈?
牛顿的三定律所以轻视的原因,是实在当时学的时候这个知识得到太轻易,而微积分是之后因为根本没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到了大学基础越发不牢固,学的有些吃力。我笃定,这方面知觉的遗失是因为,得知轻易。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道理,数学源自于最开始的计数,简单的“一二三”,数“一二三”简单到天下人可以轻蔑的地步,却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这方面思考过的原始社会是怎样大的发明。人们多是囿于已知的经验,每一个思考的突破都是人类的一场精神革命。我因而武断判定:最开始的简单思考,是最伟大的贡献,无中生有的神迹。
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之类,我确实无所评估,如上所言,尚没有一开始的思考方向。可能是因为文学素质太低,可能是因为情感过于冷漠,可能是因为现在便于往来、通讯……对此实难找到确凿的支撑,如有高人,还请指点一二。其实我很佩服那些耐心做学问的大家,我曾看过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即便我至今仍觉得冗长,我明白是因为心性不够,但是那种字里行间弥漫着精益求精的味道,让我曾有过这样的感触:经典的东西,每个细节都好像有故事。
还是在遗失,即便感觉得到,却像抓在手里的水,任其自流。智慧充斥着每寸空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高手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