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叔本华、笛卡尔这些哲学大师的可贵之处是他们能够深入地思考、分析问题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价值的观点。
比如笛卡尔说过:阅读世界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他的话使我想到了刚看过的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选。这本书中的一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经被改编成电影,小说的写作手法是通过小说家R读的一封信中的那个陌生女人讲述自己对小说家R的爱情故事,来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婉悲哀的女人的一生。姑且不谈这个女人对小说家R的爱是多么的卑微,多么的无奈、悲哀,我们只看一下这部小说的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这种方式在我看过的外国小说《雾都孤儿》、《三个火枪手》、《红与黑》、《基督山伯爵》中都没有出现过。在《茶花女》这部小说的结尾到是有类似的写作手法,但篇幅并不大。不过在我看来亚历山大·小仲马的文笔丝毫不亚于茨威格,同陌生的女人相比,他笔下的茶花女更加凄惨,更加让人同情。
读一本好书的确如笛卡尔说的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可以了解作者在名著中所描述的我们不曾生活的那个时代,可以知道那个时代不同阶层人的生活状况,知道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政治人物以及作者对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件的看法、观点。
当然,仅仅阅读而不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牛吃了草而不反刍就不能吸收更多的营养一样。
学而不思则罔,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更多地回味书中的故事情节,才能更久地记住书中的故事人物,才能更好地借鉴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才能在看完书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曾经看过《平凡的世界》,看完后特别欣赏书中的孙少平那个执着于自己理想的青年。可是一年以后,当我再回味这本书时,我却发现自己变得对少平的哥哥孙少安持更加肯定和欣赏的态度。
再比如看过的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选,当我第一遍看完这本书时,我同书中的介绍一样,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看完第二遍这本书时,我却觉得书中的《国际象棋的故事》这部小说写得更加精彩。因为,它对小说中的人物米尔柯·岑托维奇以及深井采油工程师麦克康纳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过在对这部小说分析思考时,我觉得小说中对B博士叙述他在被德军抓住后遭受折磨和审讯的描写篇幅过大,影响了整部小说的效果。
再谈谈简·奥斯汀的小说《劝导》,这部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对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这部小说同托尔斯泰的《复活》相比却让人感觉逊色不少。《复活》中所描述的聂赫留朵夫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陪同玛丝洛娃流放,以及玛丝洛娃在火车站追赶聂赫留朵夫所乘坐的火车的场景至今让我历历在目,尤其是玛丝洛娃看到火车载着心爱的恋人离她而去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了太多的伤感和心痛。当我看到书中聂赫留朵夫对西蒙说玛丝洛娃是自由的这句话时,我不由地想到了《林徽因转》中梁思成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这句话。
其实,各个作家的写作手法也是有相互借鉴和融通之处的。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的开头就借鉴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开头的写作方法。在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我似乎看到了曾今看过的某位作家的写作手法的影子,不过暂时还想不起来。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的写作手法和莫迫桑的短篇小说结尾有非常相似之处,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反转。当然,我觉得欧亨利的写作手法相比莫迫桑而言更加老练、多变,也更加成熟。
阅读名著也会给人带来更多对人生的思考。
路遥的《人生》让人认识到在遇到简单、朴实的爱情时要好好的去珍惜,不能把像巧珍那样善良、质朴的女孩弄丢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则让人知道在爱情面对阻力和挫折时不能屈服、气馁。钱钟书的《围城》可以让人对小人物的婚姻和爱情进行思考。贾平凹的《废都》则让人在面对婚外情时要慎之又慎,不能违背婚姻和道德的底线,否则就会像小说中的主人公庄之蝶一样毁了家庭。
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书读的越多也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但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获,更高提升。因此,在生活中还是要多读一些书,多进行一些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经营的更好,才能遇见和自己一样努力,和自己一样有着共同兴趣爱好优秀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