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真的喜欢英语,即便是在2018的计划里没有学英语这一项,但在新生大学里看到由笑来老师的合伙人王秒用7天的时间带领解读笑来老师的经典书籍《人人都能用英语》这门课程,还是忍不住报名参加了。
这本书,我早期看过,但印象模糊了,加上课程简介里“7天让英语真正入门”这句话戳中了我的心弦,让我毫不犹豫的用新生币报名参加了。
课程开始之前有一节先导课,课程的主要的内容就是让我们写下自己学英语的真正目的以及布置课前作业——开课前阅读《人人都能用英语》的第一章。
去年的5月份有参加过王秒老师带的《21天英语精炼团》。21天每天都有作业,每天都基本完成了。延续这个好习惯,先导课的第一个作业——写下自己学英语的真正目的,在第一时间就完成了。不能确定写下的就是我学英语的真正目的,但那个理由确实是在脑子里一直盘旋着的。
接着完成第二个作业——开课前阅读《人人都能用英语》的第一章。概括起来,这一章作者主要阐释这10个观点:
1.我们能把外语用得比母语更好。
2.可为什么大多数人就是学不好?
3.为什么另外一些人却“轻松”学会了?
4.观念是如何影响我的?
5.这样的结论是否有理论依据?
6.不要再“学”英语,你就该“用”英语!
7.英文真的有用吗?
8.我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认英文有用的?
9.寻找英文对你的真正用处。
10.我们过去对自己要求太低了……
认真看完后深思,这里面的每一个观点,放在写作能力的锻炼上,又何尝不适用呢?
简单拿几点来说说:
1.我们能把外语用得比母语更好!
作者在开篇就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观点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把之前被植入的想法斩草除根。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练习写作之前那个状态,就因为读书时期自己是写作困难户,就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写作天赋,肯定写不好的。
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就给了自己写不出来、写不好时候的借口与理由。从不认真思考过自己写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做任何事情,要先把不能做好这个想法斩草除根,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好它。写作本质上它不是艺术,不需要靠天赋、也不靠灵感。它更像是一门科学、一个生活习惯,它不是突然而然,它是一件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就像是我们平时上班那样,早上九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
只需要观念的转换,就已经把写作那个不可能逾越的畏难情绪转换成就像平时上班的习惯去做就可以了,这样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做好写作这件事情。
2.不要再“学”英语,你就该“用”英语!
这让我想到:
不要再“学”写作,你就该开始创作。
文章中说“语言是人类最宝贵的工具”。写作又何尝不是最有效的表达工具呢?007每周的“作业雨”,我们就不应该只是为了“学”写作,而是把每次的“作业雨”都当作自己的一次创作来看待,“学”与创作之间的心态是天壤之别。
“学”的心态是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了,只要把作业交上去,不要被罚就可以了。
创作的心态是每一篇的文章都是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品牌,用心雕琢。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心态,反正我是有。
3.英文真的有用吗?
好像每个人都知道英文很有用,必须学,并且必须学好。我相信同样有绝大多数人也知道写作很有用,必须学,也必须要学好。可是,你真的相信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是笃信的,特别是刚开始写的文没有阅读量、传播量以及正面反馈的时候,内心深处对于写作这件事情是否有用就会摇摆不定。
刚开始写没人看,好像对生活、工作也没有多大的用处。这时候,我们需要有笃信的态度,不管处在何种境地,一定要坚信写作是对自己有用的,持续不断的写下去,时间对勤快的人奖励是毫不吝啬的。
这一章节的内容,我不是第一次阅读,但确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悟。
有人说认知的高度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度。同样的内容,同一个人阅读,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阅读,在不同的认知层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