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040742/32d84a71ce38299f.jpg)
《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是清代词人董士锡所创作的一首词。
董士锡(1782—1831)清文学家、“常州词派”成员。字晋卿、损甫。武进(今常州市区)人。董毅父,董达章子。嘉庆十八年(1813)副贡。十六岁从舅父张惠言游,承其指授,为古文、赋、诗、词皆精妙。壮年为生计所迫,多以客游养生,曾馆张敦仁、阮元等处。又历主南通紫琅书院、扬州广陵书院、泰州书院讲席。
这首词的具体写作背景已无从考察,但从词意揣摩,当是词人奔波仕途之际的情感流露,是词人对国事人生的思考记录。作者身处嘉庆、道光年间,其时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贪吏当道,财政支绌,军备废驰,国势下降,危机日重的社会又遇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词人为此深深地忧虑。有感于如此危局,作者写下了这首词。
“韶华”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无生命的时光以生命和意识。韶华不肯与人长期依偎,像江水一样滔滔逝去,显示出物换星移之自然规律。词人慨叹年华似水,红颜易凋,怆然与无奈之情于此表露无遗。人生有限,时间无限,这一永恒的矛盾曾引发过多少哲人的思考。词人为官在外,颇尝羁旅劳顿之苦,时惊年光飞逝之疾,对比感触良多,常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西风”句,写自己的心情和行踪。在西风萧瑟的日子里,词人百无聊赖,涉江北去,不禁怅然回首江南故里。在西风骤起,万木摇落之际,最易诱发乡思。古人曾有见秋风思菰莱鲈鱼脍之美而辞官归里的酒脱之举,词人生在山青水秀的江苏,此时客过异乡,面对“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景象,怎能不触动满怀乡情。“历尽千山万水 几时回”,身在途中,复又思归,这就把词人既不愿行,又不得不行的矛盾心情和盘托出。
下片起首承上“西风”意,用“秋声带叶萧萧落”七个字描绘出一副秋风衰飒,黄叶飘零的秋景图。此句意境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相类,当是由之点化而来,虽气魄不及杜,但此句在此词中有似承又转之妙。上片痛丧韶华,情绪低沉、压抑。下片若不另辟新境,从笔法上讲,文势呆滞;从命意上讲;词品欠高。词人深谙此中三昧,既另辟新境,又未伤曲之意脉。联系下句“莫响城头角”希望回避战事来看,这七字便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秋景图,当有深意寓焉。由此看来,“秋风带叶萧萧落”也是清朝社会风雨飘播的“秋景图”。
“浮云遮月不分明”。词人借眼前景,暗喻清廷昏愦,奸邪满朝,在清社会的“秋景图”上又重重地补上一笔。“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表层意思是说希望有壮士出,用滔滔长江之水洗尽满天阴霭,使青天重现。深层含义则是寄希望于雄才不略之士出来拯救时局。这主要是因为词人紧扣身处的环境落墨,如头上浮云遮月之象,眼前长江奔涌之景,信手拈来,妙合无痕。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40742/2c487f74d0497ea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