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天前便看完了这本书,一直迟迟没写书摘,仿佛自己的思考还没完成,但记得看完这本书的那几天,我好像确实有点自我启发了,这也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怎么讲,讲到精神学科我们好像十分推崇弗洛伊德 ,但在第一夜文章便首先点明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区别,一个是弗洛伊德是原因论,我们会将一件事追根溯源,从一个被害者角度出发,好像我们的今时今日是拜别人所赐,但阿德勒提出我们其实是目的论,我们是为了达到让自己好受才去找别人的错,从而装作被害者,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念,在起初看到这个论点的时候,我深度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原因论者,因为我总把原生家庭的过去推到别人伤害了我,但其实真正伤害到自己的只有我自己,而我甚至有点喜欢扮演受害者角色,但这在以后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本书中,勇气是提及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获得幸福的勇气”告诉我们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重新选择,而选择的权利在自己手上,这便是“获得幸福的勇气”吧,这与后文“被讨厌的勇气”也相互呼应,这本书带给我很多很多的感受,仿佛很多点都可以触及到我的内心吧。
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而我一直在逃避这些人生课题,在本节中,给我的感受是,人生的课题应该把握在自己手上,人生的课题不应该由别人插手,而这正是我长久以来的弊病,我总是想达到每个人都好的局面,所以往往会忽视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不够足够勇敢,不够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吧,书中说如果有人想要插手你的人生课题,你完全可以不予理睬甚至可以断绝关系,在这一点上父母也可以割舍,在父母这个课题上我做的很差,因为我总是不舍,但这往往加剧了我的逃避。
长期以来我好像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尤其是父母,想要活成那个受人喜欢,让父母骄傲的子女,但成为别人的期待真的好累,这本书提出,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所以一定要做好“课题分离”,一定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在这一节中,拥有被被人讨厌的勇气也是一种勇气,只有真正做到可以直视别人的讨厌和不喜欢,在某种层面上来讲也是真的自由,我一直活在不想被人讨厌的意识里 ,所以总是会附和别人,会无条件顺从别人,后来不再忙于社交,但有时候偏偏更加矫枉过正,经常性不想回信息,自由是真的自由了,但内心的平静也是越来越平静了,这样没有情绪的波动也不是一件好事。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过去有段时间我很讨厌变化,好像变化会让很多本该顺理成章的事情变得模糊不清,会让我变的浮躁,但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
这本书还有许多许多打动我的地方,这本书也应该放在枕边时时翻阅时时提醒自己,而阿德勒的心理学也让我有了想要了解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