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11、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公众号文章读后感系列

211、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公众号文章读后感系列

作者: 暖阳西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8-29 21:33 被阅读0次

1、刘海霞老师的《义工活动给学生的暑假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读后感

本文是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小太阳刘海霞老师也是第一个进入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团队的老师,或许,从这里我可以找寻到乡村班主任梦想中的那道曙光。

作为一个乡村教师,我目力所限的可能只是学生的在校情况,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关注过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因为乡村的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放假时大多数孩子都会从老家赶往父母打工的地方。我们的假期作业也从来没有变更过——一直是《暑/寒假生活》,至于假期作业孩子们喜不喜欢,有没有意义,从孩子们返校后带回的假期作业的反馈上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该都不太满意!可那又怎样?在外务工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极少,短暂的假期生活大多数父母是舍不得责骂孩子的。正如文中刘海霞老师所提到的一样:孩子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手机、电脑网络游戏或聊天中。在刘老师和家长都无解时,李家成教授“寻找乡村班主任一起研究学生暑假生活”的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之后在李教授的耐心指导和用心引领下,刘老师便带学生参加并分享义工活动给学生暑假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收获的一些反馈。

7月14日,刘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为新发现的罗岗抗战老兵授荣致敬仪式”;7月26-27日带领学生参加“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携手兴宁市阳光义工协会关爱老人送健康”活动;7月28日带领学生打扫兴宁市阳光义工协会罗岗队未来的办公室。通过活动,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尊重关爱和体贴老人;懂得与他人分享喜怒哀乐;懂得怀着感恩的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先成人,再做事;孩子的暑假过得有意义……刘海霞老师也说:看着孩子们越来越有兴趣参加义工活动,并从中收获快乐和成长时;看到家长们担忧孩子暑假生活的愁容渐渐散开时,作为老师,内心感到特别的甜蜜和幸福!

刘老师的假期活动不禁让我追问:假期作业只能是书面作业吗?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可不可以更丰富一些,更有意义一些?怎样的假期生活是孩子们喜欢和向往的?怎样把孩子从手机、网络游戏中引入更健康的假期生活中?当我们埋怨孩子们的作文干瘪空洞时,是否想到了孩子们的生活其实也很单调?怎样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与学期初的“收心”过程无缝对接?……刘海霞老师假期带孩子参加义工活动算是拋砖引玉吧,从思考中我们应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本土化的活动,让孩子们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假期生活。

2、李家成教授的《乡村班主任的工作与发展,可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李教授开篇引入了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的一段很有意思的话:“重要的是不要做一个平常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使自己适应直接的现实),也不要做一个平常意义上的非现实主义者(使自己逃避现实的约束),重要的是做一个复杂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认识到现实的不确定性,知道在现实中存在着看不见的可能性。”快节奏的生活,早已让我们厌倦了忙碌,浮躁和功利的现实,也使越来越少的人静心阅读写作、潜心研究。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很喜欢替自己的懒惰和不作为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别人不都这样活得好好的吗?所以我们便心安理得的使自己适应直接的现实或使自己逃避现实的约束,从而认识不到现实的不确定性,不知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看不见的可能性。

李家成教授则建议我们要多一些辩证思维,多一些开放思维,多一些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是这样的:

慎言“不可能”,就是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表达;慎言“你来试试”,就是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表达;慎言“等等看”,就是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表达;慎言“你先做好校长、局长的工作”,就是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表达。

“不可能”是个杀伤力极大的词,它通常会让意志不坚定的人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记得我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位老教师便告诉我别对学生笑,否则便会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我立即反驳怎么可能?老教师便说如果你不板起面孔,让学生怕你,你“不可能”教好学生,我竟然没敢尝试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某次有幸听到了某个名师的课,回来了总想让自己的课堂发生点化学变化,朋友便善意提醒:你“不可能”做到名师那样,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城里的孩子好教。慢慢的,我也“不可能”再做美好的教育梦了,也渐渐习惯了借“不可能”让自己成为教案的搬运工。当习惯了不思进取时,面对做不到的事总爱说“你来试试”,其实无论是别人的同情还是帮助,都不可能让我们自己发生“质变”,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变“你来试试”为“我来试试”或许会有另一片艳阳天呢。

“等等看”,李教授说可能包含着理性决策的积极因素,也可能是拖延一下、少一些工作量、等待更好的条件到来的表达,若是后者,则应警惕,很多时候,我们的勇敢与积极上进之心便在等待着消失殆尽。如果说“等等看”是内因心理影响了乡村班主任发展的话,那么“你先做好校长、局长的工作”,则成了班主任无奈的外归因、环境决定论的危险托辞。李教授说:在教育系统中,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中层干部、校长、局长等,都是教育系统的主体,都有具体的角色与职责,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体群。在这个系统中,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决定系统的发展,任何一个人也都有影响系统发展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复杂思维背景下,班主任就更可能以主体的定位、积极的作为,专注于自己工作责任的承担,进而影响系统的更新。

如果作为一名乡村班主任,不妨换种方式思考,慎言“不可能”,多想“可能性”;慎言“你来试试”,换成“我来试试”;慎言“等等看”,主动抓住机遇,努力创造条件;慎言“你先做好校长、局长的工作”,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定位,积极作为,也许一切皆有可能!套用谢云老师的一句话:只有想得美才可以活得美!乡村班主任不是无可作为,而是大有可为,有梦就去追,万一实现了呢?

3、朱易明老师的《吴泾小学三4班暑假生活方案实施报告》读后感

读过朱易明老师的这篇暑假生活方案的实施报告,我不禁想起了去年的寒假作业,我在我班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我带的班级是九年级,面对还有半年就要离开我去读高中的孩子们,我为他们离开老师和家长监督后学习和生活担忧,所以我设置了一次独特的寒假作业(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布置作业),在寒假之前每人写一式两份寒假生活挑战自我计划书,一份交给我,另一份自己保管。在寒假里,每人按自己计划书把自己当天作业拍照发在班级微信群。我的目的和朱老师一样。1.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助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

当我把想法和学生说过以后,学生们也异常兴奋,自己给自己布置假期作业,这还是头一次。也许是孩子们都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吧,记得任务布置不到一周时间,孩子们的挑战自我计划书已全部交齐。为了让计划书落地实施,寒假前的那段时间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巧设“计谋”,目的是唤醒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监督意识。

以往的寒暑假,孩子回到家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没有老师的监督,孩子的假期作业总是大打折扣,没几个人是认真完成的。每到开学初,家长总是会让老师倒苦水——孩子在家不听话。看电视、上网聊天、打游戏成了孩子们的主修课。这一次的寒假作业希望会有点改观吧。

寒假生活如约而至,开始的几天,孩子们倒也没让我失望,孩子们每天按自我挑战计划书上的安排按时把作业发在班级微信群。可是,好景不长,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临近过年,学生按时交作业的人数在逐渐减少,到了正月里家家户户拜年、串门子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干脆不交作业了,而且大部分的解释都来自家长。“老师好!我家孩子今天和我们一起拜年去了,作业以后补,好吗?”类似于这样的理由,几天每天都有。而且这样的理由是会传染的,大家看到群里的作业越交越少,就索性不交了。我的创新作业只好宣告破产。

事后总后原因,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家校合作方面。由于是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分数可能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后来我便全身心投入抓教学了,便放弃了挑战计划失败的原因调查。今天再读朱老师的文章,让我对此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我想也许我应该继续研究下去。

4、林冬梅老师的《关于开学“911”思考》读后感

由于我一直担任九年级班主任,关于“911”,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做。因为九年级面临升学,按学校要求,时间大都用在学习上,至于如何让孩子不惧怕“911”,甚至喜欢“911”,我没想过。天经地义的升学压力也让我们认为开学第一节课就上课也是天经地义。

但今年我决定从七年级开始做班主任了,如何踢开头三脚,让学生爱上我的课堂或班级,自然成了我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读林冬梅老师的思考:开学首天的班主任工作,我真的做好了吗?我的工作有没有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没有基于学生从暑假到返校的良性过度?有没有为他们在新学期将要面对的学习困难作出预设及正确引导?我从中受到些启发。

对七年级新生来说:学校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班级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因此我认为第一件事就是: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给学生一个安全温暖的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提前做好了三件事,准备迎接新同学:1、打扫好教室,排列好课桌椅,门囗和课桌上贴上温馨的同学座位名单,减少孩子的慌乱;2、黑板上写上:让你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欢迎你和我一起共同谱写一曲青春之歌!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3、站在教室门口,与班级里的每个孩子握一次手,告诉孩子握手是成年人见面的礼节,即意味着从今天开始,我会把他们当大人一样看待,尊重他们,他们也应像大人一样勇于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二、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来个隆重的自我介绍(PPT展示),在不失真的原则下“神话”自己,“推销”自己,抓住孩子们的第一眼记忆,让美好的自己印在孩子心里。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日后的愉快合作奠定基础。

三、设计一个破冰游戏,即六人一组,在讲台上站好,我先示范如何介绍自己,让同学们依次接龙介绍下去。比如我站在喜欢打篮球下围棋幽默风趣的张三旁边,我可以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喜欢打篮球下围棋幽默风趣的张三旁边的喜欢唱歌跳舞,爱好读书写作的积极乐观的乐天派掌门李四,而我旁边的张三则要把我当参照物来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喜欢唱歌跳舞,爱好读书写作的积极乐观的乐天派掌门李四旁边的喜欢打篮球下围棋幽默风趣的张三。而站在第三的王五则要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喜欢唱歌跳舞,爱好读书写作的积极乐观的乐天派掌门李四旁边的喜欢打篮球下围棋幽默风趣的张三旁边的喜欢上网聊天,读科幻小说,爱好旅游钓鱼的王五,第四个人再重复第三个人的台词,后面再加上介绍自己的文字,依此类推,一组一组的介绍,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认识新同伴,消除他们的陌生感,让每一个孩子尽快融入班集体。

四、学会借力,合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让孩子们完成假期与开学初的无缝对接,缩短“收心”时间。文中林老师写道:叶澜老师的观点,给了我强大的理论支撑:“资源生成是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叶澜:2010:6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叶澜,2002)李家成教授也提到:“学生资源是学生成长本身所需要、可以开发和转化的资源”。开展每日五分钟故事会,让同学们把假期故事在班级分享,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面对新生,我没有经验,以上只是个人打算,是否有效,还有待于落实检验。或许也可以像林冬梅老师一样,做个问卷调查,再进一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设计吧。

当然,如何让孩子们喜欢“911”以后的日子,只有“911”的惊喜是不够的,以后的日子中,除了送温暖以外,我们还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有料的人,让自己的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打造一个无恐惧的安全班级等等,都是必要的。

5、刘海霞老师的《义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带动全家参与,温暖整个家庭》读后感

这是刘海霞老师在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公众号推出的第二篇文章。如果说第一篇《义工活动给学生的暑假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是记实的话,那么《义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带动全家参与,温暖整个家庭》则带有分析和研究的性质,在语言上也偏重于理论。比如文章第一段:  人存在于关系之中,在交往中发展。在特定发展阶段,往往会有一些关键人,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说,同伴群体的影响力就是巨大的,其自身的实践更是直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核心力量。

接下来的几段,刘老师则用事实论据,从活动中观察俊宏的变化,进一步证明同伴群体的影响大和自身的实践更是直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核心力量。从俊宏的变化,我们也得出了另一个结论:义工活动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所以,刘老师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看到俊宏从不愿参加到被动参加,再到主动参加,再到期待参加的变化,作为他的老师心里感到多么欣慰!我深深体会到人的可变性,体会到同伴群体所具有的积极效应,体会到教师和家长的努力具有的改变情境的力量;也更体会到学生发展所带给家长和教师的快乐。

同伴群体的积极效应及这种积极效应促使学生自身成长的事例我也经历过。

记得每年学生刚住校的前三周,学生则因被子叠不周整、牙刷毛巾摆放不整齐或子室内卫生不干净而被后勤部扣分。如果哪个寝室有人擅长内务整理,扣分次数则少,反之则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扣分,我通常釆取示范的办法。新生住校的前一周,我会每天深入到寝室,从叠被子衣服到毛巾牙缸的摆放,再到鞋子的放置、地面的打扫和玻璃的擦拭,我一一示范,然后再从每个寝室找一两个生活小能手负责每天的示范和监督,我班被扣分的机率大大减小,一两个月以后,所有人都能养成良好习惯了。教师的幸福此时便体现出来了。

6、刘海霞老师《把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乡村班主任的一次尝试》读后感

怎样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的问题应该是乡村班主任工作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很多时候,不管是班级活动还是班规班纪,总会因为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而让活动减效,规规成为一纸空文。究其原因,无外乎家长与老师的包办替代让学生成了客体。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刚当班主任的头几年,没有经验,看着以往的老教师都是从网上下载班规贴在教室里(主要应付上级检查),我也照做。这样做的好处是无需动脑。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没有哪个同学按班规行事。原因很简单:班规的制定学生是置身事外的。即学生是被动参与的。

在本文中,刘老师做了一次尝试:把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没想到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连平时不怎么关心集体活动的俊宏、政宏都积极参与进来,主动与班长联系,跟班长一起讨论、一起购买食品。”从刘老师的这段话中,便可感知孩子拥有了活动的主动权之后,他们便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从另一个侧面也启示我们:学会适时放手,做个会“偷懒”的班主任,便会促进孩子的成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适时放手有个度,不是完全放任不管,班主任还要给予适时指导。

7、李家成教授《建设全纳型班级,是乡村班主任的教育使命》读后感

自从毕业以来,我一直在农村工作,我所在的学校也是九年一贯制学校。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父母外出务工的不在少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因此,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这样,李教授提出的创造一个全纳型的班级新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留守儿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让孤独开出暖心的花》,文中我这样写道:留守儿童,一个敏感的词语,一群特殊的孩子,作为留守儿童学校的教师,尽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成了我日常教学中最重要的一课,帮助他们走出孤独的阴影,自然成了让他们幸福快乐的前提!

              宾至如归话温馨

        新生入校第一天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它像是孩子的断奶期,孩子刚离开父母,难免想家,甚至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想家,所以第一天我会尽量让孩子们感受到新“家”的温馨与和谐。具体做法是:

        1、我是你的新朋友。根据新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给其安排一个新朋友(老生),在新生的适应期(一个月左右)一直陪伴他(她),因为孩子之间是没有距离感的,有个同伴陪着自己,会分散他(她)想家的注意力,弱化孤独感。

        2、教会新生必备的生活常识。都说万事开头难。新生刚离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一下子很难习惯独立的校园生活,孩子们往往也会因不会照顾自己而产生孤独,这时通常入学的前两天,我不会上新课,而是手把手地教授生活常识课,比如排队就餐,整理床铺,收拾摆放个人衣物等等,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成长感,成就感,让成功的喜悦冲淡孤独感!

        3、走进寝室当个学校妈妈。每天晚上就寝前我一定会去寝室看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安抚。有时拍拍张三的头,有时向李四竖个大拇指,有时给王五盖盖被,事情虽小,孩子时刻感受关心与呵护,让孤独无处躲藏!

                  榜样引领正能量

        孩子天生是群居动物,活动则是他们成长最好的课堂!树立榜样,让孩子有个可感的学习目标,小老师的引领力量不可小觑!

        针对孩子们的成长问题,我在班级开展“每日之星”的自荐活动,自己自觉把自己归入“生活小能手之星”、“乐于奉献之星”、“进步之星”、“学习标兵之星”、“团结同学之星”、“孝亲敬长之星”等队伍中,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每周、每月、每个学年度由同学评选,自己总结演讲,老师点评等综合评定晋级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向榜样看齐,找到归属感和自信心,获得正能量,远离消极,从而遗忘孤独!

                兴趣爱好展精彩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空虚心理,并起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远大理想的积极作用。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跆拳道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唱歌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手工制作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讲故事兴趣小组等,让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充实孩子的生活,展现各自的精彩,于有趣中远离孤独!

        亲情面对面,给孤独找个家

        每个周末是家校开放日,家长可随时到校看望孩子,在外务工的父母也可通过写信、电子邮件、电话、qq视频、微信视频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近况,关心孩子成长,通过交流,孩子也能了解到父母生活的不易,拼搏的辛苦,对增进父子、母子感情大有裨益,家庭也会更和谐!这样,给孤独找到突破口,让它在心灵深处安个家,便会让孤独开出暖心的花!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一部分家庭,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也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孩子缺乏陪伴、温暖与正确的引导,孤独的阴影正吞噬着孩子快乐的童年,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承担各自的责任,给孩子多点关心与呵护,给孩子的孤独找个心灵之家,并开出暖心的花,是我们能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母亲,将心比心,一个学生都不能少,也是我的追求。

8、刘海霞老师的《成长,就发生在细微处------乡村班主任的一次发现》读后感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创造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更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点滴进步的眼睛。”读到文末,我在想刘老师写这段话时,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刘老师的《把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乡村班主任的一次尝试》一文中,我看到了刘老师第一次把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的尝试,而在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一个更专业的刘老师,她已经能把李教授的理念“多给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机会”运用自如了。而学生也在刘老师的“懒惰”下学会了自主、合作地解决问题,成长便也蕴含其中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长不大,而是作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认为他们长不大,便自以为是地替孩子代劳一切可以代劳的事,殊不知,正是我们假想的认为孩子还小,恰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各种锻炼机会。从小事放手,一点点训练,成长,就发生在细微处。不信,你也试试?

9、刘海霞老师的《不尝试怎知道自己不行》读后感

做永远比说更有说服力!我喜欢李教授的这段话:“我个人一直认为,要靠实践本身去改变人。您要是有想法,就要去做,不能只是停留在担心、顾虑上,后期更需要开放、勇敢地尝试。”

10、《如何消除学生假期孤独感这一安全隐患》、《创设具有乡村特色的健康安全假期》读后感

读过林冬梅老师的这三篇文章,记下下面三段话,指导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说:“‘教育’活动以‘事’的方式存在,以“人”与“事”密不可分、相互滋养的形态呈现,并最终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自觉的目标。”(刘春艳,辛玲. 还学生为习惯养成的主体[J]. 中国德育,2015(18).)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叶澜.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37.)

李家成教授还说:“卓越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不在于形式的赏心悦目,也不在于过程的流畅自然,而在于人性力量的充分实现,人与人交往的真诚投入,师生共同成长的无限纯粹。”(李家成.班级议事:重建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班主任之友,2015.NO.07、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1、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公众号文章读后感系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kn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