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中书街(59)
五十九、中书街夏日午后
中书街虽然名义上是街,可与临近的学院街、献福路相比可就是一条小街,就是和延伸而通的河水巷、汪家巷、童家巷、元亨街相比,也大不了多少。因为是宜昌古城核心部位的一条从大明王朝就存在的很古老的小街,而且自上世纪末以后就少有开发,所以至今那条街上要么是年代久远的老宅,更多的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屋,就是那些丑陋的两层小楼,那些已经破烂不堪的墙壁东倒西歪的耸立在街道两边,外墙涂抹的水泥都已发裂脱落了;墙头不时冷不防地会冒出几株小草,潮湿的墙角泛着青苔的绿色;紧闭的窗棂上布满了厚厚的灰尘,只是明清设计建造的排水管道在那些青石板下依然畅通无阻,夏日阵雨刚过,太阳还没有露脸,走在街上便能穿帆布鞋而不湿脚。
中书街有些奇怪,两头的街口收窄,和常见的巷口差不多,一辆大货车小心翼翼的经过,稍不留神,车厢的挡板就会挂落街道两边低矮屋檐上的青瓦;耳尖的房主就会听见瓦片在青石板上破碎发出的声响,就会有穿着大裤衩的爷们和穿着花衣服的娘们跑出来,首先把车拦停,人家绝不是碰瓷,不过就是要求合理赔偿;人家绝不狮子大张嘴,重新调整梁柱、重新铺装瓦片,都得请泥瓦工和架子木工,谁都知道现在人工工资飞涨,当然还有误工费,想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外地的司机就会傻眼,叫苦不迭;可是大多数从这条街上穿过的司机都是本地人,总会攀亲带故,打个电话叫几个人来说和说和,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
可是到了这条街的中间,道路还是很宽敞的,两车交错一点问题也没有,在那些两层楼的私宅和六七层楼的住宅楼中间,还有着少许几座早已破败的深宅大院。一般都没有了那种包着铁皮、还钉有泡钉的厚重大门,不过就是青石门框还记忆着昔日的庄严,墙上的斑驳在无声的诉说着岁月的摧残。站在中书街上就可以一眼望见院里黑色的厢房、一走就会发出吱吱声响的木板楼梯;还可以望见早已残破的内走廊挡板上的木雕花纹,大大的天井里也被午后的骄阳晒得通透,堆满了那些收破烂的外来租户搜集的各种破烂电器。
夏天午后的太阳像个火球似的火辣辣地照射着中书街的水泥路面,就有些热气腾腾的热量从地下钻出,空气中弥漫的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炕红了路人的脸庞,也晒卷了路旁不多的几棵树木的枝叶,晒得小狗吐着舌头趴在屋檐下乘凉,连树荫中的知了也晒得不敢吭声。可是依然还有人戴一顶遮阳帽,开一辆三轮电瓶车,一路慢悠悠的开着,也一路用电喇叭大声地喊着:“馒头,老面馒头!”也有收荒货的车在一边走一边叫:“回收——冰箱、空调、电视机;手机,电脑,洗衣机”;而以前收的是破铜烂铁、报纸纸箱,牙膏皮子。
这条街上也有些许单家独院,踮起脚隔着红砖围墙上的花格望进去,里面不大,也就几十平米的一栋平房,院里有些灰扑扑的石凳石桌,只是红砖砌成的矮墙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有些绿色藤蔓蜿蜒的爬行在围墙上,间或有缀满花朵的树枝从墙上探出头来。有些仅仅只容一人通过的通道深处,也会有些团团的杂草,交错的生长在早已陈旧的建筑物的墙角,就是中书街树木稀少,偶尔有棵法国梧桐,大大的叶片、无拘无束的枝干在夏日的午后撑起一片绿荫,看着就凉快。
在这条存在了几百年的小街上,可以看见时间的无情,岁月的雕刻,但也可以发现一些需要时间造就的美。其实这个世界上美是不存在的,而是通过各自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追求不同,感受也就不同,一些人会认为破旧就是垃圾,可有一些人却认为这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残缺之美。就和有些人将先辈留下的书籍论斤卖,而又有一些人在旧书摊上花大价钱收购一样,都是各自的观点。
不过在这条街夏日的午后,因为宜昌夏日惯有的闷热而有些躁动,有气无力的蝉鸣依然掀起声波起起伏伏,江边有些水腥味的和风抚动了树梢,虽然热浪滚滚,可也绿意欣然。万不得已走在那条老街上,路面热气腾腾,头顶火辣辣的,连天上的云朵也好像被太阳烧化了似的,路人就会大汗淋漓,眼前一片明晃晃的,连眼神都有些恍惚了,也许就会来个穿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