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澳门
喂,能不能不要暗箭伤人?

喂,能不能不要暗箭伤人?

作者: 写给自己的救赎 | 来源:发表于2016-10-08 23:54 被阅读183次
    自食其果。

    1.

    实习的时候,因年龄相仿,和两个同事走得比较近。中午一起吃饭,同事A提议喝奶茶。B自告奋勇,收集口味信息后便出门右拐,找了家最近的奶茶店。

    谁料想回来后,B给了A一杯与要求不符的奶茶,因没A想要的口味。A一向大大咧咧,当即对B说:“这杯奶茶我不想喝,你手中这杯给我吧,我跟你换下。”

    B面露难色,不过持续不到10秒钟,便欣然与A做了交换。此事暂了,皆大欢喜。

    上菜了,大家放下手机准备开吃。我因与B坐同一边,眼角不小心扫了下她的手机。

    是微信聊天的界面。B把字体大小设置成了最大,加上在下一目十行的能力,不想看多也不行。

    一条消息:跟你吐槽一个人,真是受不了她。还有一条消息中隐约有“奶茶”二字。

    尽管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但接下来几天,B对A仍旧笑靥如花,一点也看不出她有任何生气、不满的迹象。

    A怕是永远也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得罪过或会得罪到B。

    我也不知道。

    谁想得到呢?

    2.

    在学校认识一个女生C,特别好相处,没脾气。后来跟她走得近了,天天如沐春风。却从别人那儿收到一个远离她的建议。

    原先她们寝室都处得说不上好吧,也算是宁静平和,至少井水不犯河水。可怕的事却发生了。

    一天晚上C有事下楼,没带手机。手机在寝室安分了没一会,便开始震动个不停。大家都以为是C的电话,出于责任感便打算帮她接下,告诉对方稍后打来。

    可却在手机屏幕上发现了个别室友的名字。是微信消息,却没在设置里把“通知显示消息详情”关闭。

    大吵一架后发现,原来C一直有在和自己的男朋友抱怨谁谁谁怎么怎么了。寝室众人,无一幸免。

    其实,原来的我也干过这样的傻事,也被这样的傻事所伤。

    因为看不惯D的某个行为,便向E抱怨,E随声附和,更是加重了我对D的偏见。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我们陷入刻板印象,我们便会寻找单一事件或行为,来支持我们这些不正确的信念。(刻板印象:大多虽然基于事实的核心,但却超出了眼前的实情,而成为缺乏事实基础的陈述。)

    我因为D的一个行为对D形成了刻板印象,过度归纳、类化导致失真。更可怕的是,因我重复的抱怨加上E的附和补充,导致越看D越不顺眼。

    罗纳德·阿德勒&拉塞尔·普罗克特在《沟通的艺术》中如此写道:选择不仅在于注意某些刺激,也包括了忽视其他的线索。举例来说,当你认为某甲是个了不起的人时,你可能会忽略他或她的缺点;如果你特别注意男性上司处事不公平的现象,你可能会忽视女性上司也有类似的情形。

    于是,我忽略D所有的好,只记得因为一件小事引出我想象中、她千千万万、不可饶恕的坏。

    3.

    这件事还没有结束。E还告诉我,D之前跟她抱怨过的我的坏。

    于是更加理所当然,我们,在沉默中渐行渐远。

    直至有一天,D叫住我,说想和我好好聊一聊。

    她不想我们的关系就这样结束,她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从某一天起,我对她的笑再也没有到达眼底。原来,走不走心,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然后我们彼此大哭、坦白、冰释前嫌。我现在仍然感激那天,她阴差阳错叫住我。

    从那以后,我便不愿再向第三人抱怨什么以解决明明是两人之间便可解决的问题,也不想再当第三人听谁抱怨谁谁谁了。

    因为,没有用,还容易导致更坏的后果。

    一方面,被抱怨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只可能一如既往、再接再厉、重复旧的行为。

    这时你还是面对三个选择:一、学会看顺眼或干脆遗忘;二、找个阴暗角落,画个圈圈诅咒他/她;三、继续找人抱怨,加剧你的厌恶。

    因为第三人永远不会比你们更清楚你俩的事,所以一般只会站在你的立场听你的抱怨、附和你的抱怨,这于事无补,只能助你们渐行渐远。

    当然,如果他/她宁愿你不开心,也要冒死进谏、助你成长,那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向第三者抱怨的另一个不好的后果:很有可能被对方知道,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毕竟谁都不喜暗箭伤人。

    喂,能不能不要暗箭伤人?

    4.

    因为我们很容易一厢情愿地将我们对事情的解释认定为事实,所以会产生很多人际关系的矛盾。

    在《沟通的艺术》一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称之为“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你今天很用力地关了门,”(行为) “这让我觉得你可能在生气,”(第一种途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想多了,”(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学会巧妙地沟通。而不是沉默不语,暗自烦恼,更不是找第三人,一吐为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喂,能不能不要暗箭伤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rp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