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煮生活》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精选,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一花一叶皆有情,讲述了那些与花草有关的生活感悟;一茶一饭过一生,道出了作者对“吃”这件小事的独到见解;生活是很好玩的,描写了作者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的人生趣味;万水千山走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昆明追忆;花枝一束故人香,介绍了作者生命中那些颇具特色的故人。正如书名“慢煮生活”四个字,读汪先生的文章能让你的心灵慢下来,感受到生活被那些细碎的温暖所笼罩。
汪曾祺先生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富庶的传统家庭,曾祖父和祖父都曾获取过功名。在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之下,汪曾祺从小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画画、戏曲,尤以国文最佳,曾经师从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汪先生的文笔总是轻松幽默,笔下的人生真实而美好,无心机,少俗虑。著名编剧鹦鹉史航就曾经评价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多见。”
1.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好的,是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2.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3.做菜是个极重视实践的事,要多吃、多问、多看、多做。一个菜总要多烧几次才能掌握咸淡火候,另外还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
4.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是可恶的!
一、吃,究竟是一件俗事还是一种文化?
时下有个十分流行的词,叫做“吃货”,用来形容那些对美食有执着追求的人。古人也常说,“民以食为天”,但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吃似乎是一件普通到难登大雅之堂的事,极少有文人墨客详尽地去描述吃这件事。但汪曾祺先生却不同,他认为吃与琴棋书画一样,也是一种文化。汪先生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对于做菜,汪曾祺先生总结说,做菜是个极重视实践的事,要多吃、多问、多看、多做。一个菜总要多烧几次才能掌握咸淡火候,另外还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而如果我们用汪先生的做菜理论去看待写作,也未尝不可,写作也是一件极重视实践的事,需多读、多思、多写,还要极富观察力和想象力才能够写出好的作品。所以万事都是相通的,无论爱好吃喝还是喜好写作都无什么高下之分,我们不能说一个好吃的作家就是一个俗气的作家,他只是一个爱生活的人。面对人生的压力,我们不妨理直气壮地做个“吃货”,从吃中细细体味生活之美。
食物的美一定程度上来源于食材的丰富,富足时可以食精致的鲍参翅肚,贫穷时几把野菜也足以果腹。汪先生对于食物的怀念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更在于不同时期吃到那些特殊食材时的心情。多去尝试不同的食物,多去品味不一样的生活,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忆起来,那就是一段生动的记忆。
二、家庭教育,究竟是该放任自流还是严格管制?
从我们父母那一代到我们子女这一代,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这真的就意味着我们的家庭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吗?也许并不尽然。不管教育资源丰富还是匮乏,能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而书里所说的激发和我们现在大多数父母所做的刻意塑造是完全不同的。在汪曾祺先生的书中,父亲对他、他对儿子的家庭教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激发式的家庭教育。
汪先生认为,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是可恶的!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是的,我们现在的父母为自己的人生焦虑,也为孩子的人生焦虑,他们早已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人生,父母可以去启迪孩子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兴趣,但不能去干涉孩子的人生。
三、逆境,究竟是苦难还是磨砺?
有调查显示,我国已经有近一亿人罹患抑郁症,面对逆境,我们又能为自己的情绪做点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真正意义。汪先生一生坎坷,他年幼丧母,经历过军阀混战,青年时在战火纷飞中远赴西南联大求学,在异乡险些因疟疾而丧命,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中年时,又被打成右派,受尽苦楚。可是,在他的眼里似乎所有的苦难都有值得回味之处,所有的坎坷都能拿出来调侃一下,生活再艰难也总有美好值得去发现。所以读汪曾祺先生的坎坷经历,你不会潸然泪下,只会忍俊不禁。最好的鸡汤绝不是空洞的励志话语,而是能让你自己发现生活之美的人生启示。
生活从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在逆境和挫折面前,不要让过多的欲望将自己压垮,而要保持一颗乐观而豁达的心,平静地走下去,等某一天蓦然回首,也许你也会像汪先生一般,调侃那些自己曾经觉得痛苦煎熬的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