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现象:
大学同学间的关系普遍没有高/初中亲密;
还有一个现象:
大学同学中能产生超越你任何一个时期的亲密关系。
大学,即便还在校园里,但和你的小学,初中,高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和环境。
为什么以前的朋友比较多?
因为你们住在一起,在一起上课,在一起吃饭,一周7天,不补课有5天在一起,补课有6.5天在一起,你们的共同生活时间超越了除彼此之外的任何一个人。
且,你们共同的生活环境无比简单:上课,吃饭,睡觉,甚至连共同爱好都一样,无非是打打游戏,打打球,看看书,等。三点一线已经不能用抬头不见低头见来形容,可以说唯你伴我左右了。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你最容易产生圈子:打球的圈子,自习的圈子,睡觉前讲小笑话的圈子,一起去食堂的圈子。
且,你们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共性——你们大多是一个地区的人,有些高中同学是初中上来的,有些初中是小学上来的,你们的家离的还近,甚至从小长到大都在一起,这是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感与黏性。
这里讲到第一个现象:大学同学间的关系普遍没有高/初中亲密。
这是一定的。
大学,往往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组成的圈子。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同,某些价值观不同,甚至连语言都不同。
我大学的时候宿舍6个人,有4个人的方言我都有点难听懂,我们都还是全部来自四川的哦。大一的时候简直是我的梦魇:
我一个交际能力各方面都属上乘的人,第一次在陌生环境产生不适应感。
除此之外,大学也绝非简单的三点一线,大家的追求目标也不尽相同。
周末了,有人泡图书馆,有人去做兼职,有人打游戏,有人陪女朋友了,一下拆开,宿舍就没啥人陪你了。
所以按照范围宏观来看,大学同学之间能走近的人概率比较低,远不如高中。但这也正是第二个真理:
大学同学中能产生超越你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关系的存在;
大学也有和你交心的人,一旦出现,那么你和他的这层关系从亲密度到未来的交集上是有可能胜于以往任何一个阶段的。
原因是,你在逐渐确立自己的三观与人格的同时,茫茫人海还遇到了与你相似的人。
你可以这么看:高中的那些人,是你在高中三年岁月中最重要的人,你们死死的捏在一起,臭味相投,拉帮结派,有着简单又单纯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
高中A和你是好朋友,你们经常打球吃饭上课。几年后,你们大学毕业。你选择了一线城市的职场,他回到了老家。慢慢地,你们联系变少了,慢慢地,你们之间的聊天越来越多是回忆,尽管见了面还是嘻嘻哈哈如高中一样,但在自己“现在”与“未来”的生活中,他已不再占据过多的比重。
大学的某些人,是你在大学岁月及以后人生最重要的人,你们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在繁琐又缥缈的生活中能够相识相知,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目标不尽相同但又极具共性;
大学B和你是好朋友,你们偶尔一起旅游,约在图书馆看书。几年后,你们大学毕业。你进入职场,他进了国家公职单位。你们在 同一个城市,偶尔约出来喝酒聊天,谈谈你工作,谈谈他的工作,谈谈你的发展,谈谈他的发展,生活的各种琐事你们都有交流,仿佛是陌生城市里的彼此的支柱,直到你们结婚,生子,组建家庭,你们可能还在一起,次数不多,但价值足够。
高中同学就像初恋,在人生最单纯的时光遇到你,我爱你,我只爱你;
大学同学就像妻子,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光你遇到你,我爱你,此时我更知道什么是爱,更懂得爱。
久而久之,高中的他会变成胸口的朱砂痣,大学的你成了我的饭沾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