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偶然在小红书上看到加缪的三本书推荐,搜了一下豆瓣评分,本本8.5分以上,这一下子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于是在淘宝上买了一套三本书,从《局外人》这本书开始拜读。
正文:加缪是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度搜了一下当年的颁奖词:他(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的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正如加缪《局外人》书名所言,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局外人。当他的母亲去世时,他是一个局外人。他感觉不到悲伤,也对见最后一面没有什么激情。当他的情人求婚时,他是一个局外人。他感觉不到爱意,也对婚后的生活没有过多的憧憬。当他因杀人而入狱时,他是一个局外人。他感觉不到罪恶感,也不理会法庭的宣判。
故事讲述了一场丧礼,主人公默尔所先生收到母亲在养老院病逝的消息,他请假并赶到养老院处理了母亲的后事,第三天他回家后又开启了正常的生活模式,与母亲去世前无任何异常,比如与女友一起游泳、看电影。接着讲述了一场不可思议的事故,主人公在炎炎夏日下仿佛是自卫的方式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并对其尸体连开四枪。枪杀发生之后,主人公入狱接受律师、法官审问的一系列过程,但主人公在其母亲死后恢复正常生活,而没人能够理解为什么默尔索这么做,由此大家对他冷酷无情蓄意杀害别人的指控变得无可辩驳,于是宣判死刑。
很多人解读的时候觉得主人公就是作者所写的局外人。看起来也是,他的很多想法在我们常人看来确实与他所处的世界格格不入。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其实故事里的其他人更像是作者描述的局外人。如同主人公在审判法庭上看到陪审团心中所想:他觉得陪审团看到他的时候如同是他登上电车时周围人看他一样。
这篇小说讲述的局外人更应该是那些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他人问题的人。譬如对于邻居拉玛拉诺和他的癞皮狗,拉玛拉诺天天咒骂他的狗,然而狗丢了的时候却又四处寻找,万分失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们这种关系,只是无谓的鄙夷。然而,只有主人公愿意去倾听他和狗的故事,只是偶尔简单的回应,而不发表任何言论。再如雷蒙倾诉的时候,主人公更多时候也只是听听。很多时候,我们有苦水诉说的时候,心里并不是要人替我们拿主意,更多的时候只是需要一个听者。而当你的听者变成你的决策者的时候,他就成了局外人了,因为他无法站在你的准确角度去想你所想。
加缪说“说谎”是人类为了简化生活。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人人听到过这句话。如果真实的字迹不符合周围环境,我们的言行就可能会引起和环境的不协调,如果这个不协调被感知到,我们可能会痛苦甚至孤独,这就是加缪说的荒诞。为了规避这个后果,所以很多人往往选择去说谎。
说假话的长期不良后果是:自我感知扭曲,这样不可避免的进入矛盾、焦虑之中,表层的自我感知和深层的真实自己越来越分裂,成为恶性循环。因此我们的想法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时,我们要学会用沉默或者智慧来应对这种矛盾,而非一个又一个谎言。
局外人用短短的几万字,却将一个关于道德和舆论的故事,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确,我们当然要讲道德。然而,道德却是一个很虚的词,它不像法律一样,还有一条条的规定白纸黑字地写着。道德讲究的,可能就是一种感觉吧。而道德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这样无所谓,有些人却觉得这样有失道德,有伤风化。那么,到底听谁的呢?谁的道德感是完全正确的。
有时,我也在怀疑,我是否是在自己生命里拥有主角光环的男子。在那里,我是否真的可以活到剧场帷幕的卸下。小时候,我们为了父母的欢笑鼓励而活。上学了,我们为了老师的夸奖亲近而活。上班了,我们为了讨好的卑躬屈膝而活。生娃了,我们为了孩子的一日三餐而活。
《无声告白》这本书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莉迪亚,是父母掌心上的宝贝,但同时也承受了来自父母的全部期望。在所有期望下,莉迪亚终究还是未能存活下来,最终选择沉湖而死。
但有时我不禁怀疑,为自己而活是否过于自私,我们是否就应该接受道德的绑架?我们又是否应该为所有世俗认定的事情而忙忙碌碌呢?不得不说,我总是活在自我道德谴责之下。当我做着脱离大众的事情的时候,我总不禁怀疑我是否错了。当我做着和他们一样的事情时,我又不禁怀疑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此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句话:一个人倘若对自己没有要求,甚至无欲无求的时候,身心最为健康。是啊。如果生活只满足于一日三餐,每天只工作三小时,每天依旧可以活得无忧无虑,躺在草坪上,看着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星星眨眼睛。这生活,多美好,多文艺,看似满足了现如今不少人的愿景。
但有几个人甘于一日三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自己能够聚光灯下,成为别人目光所凝视的地方,得到别人的鲜花和赞扬。我也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这样使我感到身心愉悦。但随着这种想法的疯狂增长,我渐渐追逐着外界的目光,也渐渐变成一个不是我自己的自己。
这让我怀疑自己如《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女子一般,正在光亮处找寻丢失在阴影处的钥匙。书中表达的,光亮处便是别人眼中美好的,而阴影处便是别人所不愿追寻的。而我渐渐习惯了获得围观者的掌声,而忘了“向内求”。何谓“向内求”?就是追求内心平静,并不间断汲取前人的经验,以此调养自己的身心。
向内求看似无情。但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人都向内求,而不去因外界变故而过分愉悦或过分悲伤,那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步。这样一种进步对于社会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跃迁。
让我们为自己而活,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东西,并让它抚慰我们的心灵。不再为身外之物而活,为自己而活。要知道。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这身躯一直都在,并将永远陪伴,直至生命的逝去。做一个不是局外人的局外人也何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