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office
《人件》读书分享

《人件》读书分享

作者: 歌湾汐云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09:45 被阅读0次

    早就听说过《人件》这本书,但一直没动力阅读……直到有个同学在朋友圈里感慨说“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所有管理问题,人家30年前都已经解决了!”,一下提起了我的兴趣。适逢对现在团队的管理有很多问题不解,终于翻开了这本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和我的读后感。

    一、读书分享

    1. 软件开发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

    面对软件开发的问题,如果更关注技术问题而非社会问题,那就像是在一条昏黑的街道丢失了钥匙,却到邻近的街道去寻找,还美其名曰:”那里的灯光更明亮“。

    作者开宗明义,点出本书最灵魂的观点:软件开发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作者统计了500多个项目,有15%的项目出现问题。项目越大,出现问题的几率就越大,大项目的失败率达25%。绝大多数失败项目中,没有一个是因单纯的技术问题导致的失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的问题:

    而对软件开发的管理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习惯把人当做固定的模块来管理,把人当成螺丝钉,当成零件。——这也是“人件”这本书名字的来源吧——但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开发的本质迥异于生产。人不是“人件”

    首先,个体差异。能力最强的开发人员生产效率是最差人员的10倍;下图是作者从编码战争游戏中得到的统计结果:


    其次,人员变更影响。软件开发中,人员变更并不是像换个零件那么简单。人员变更对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如下图:

    因此,人并非“人件”,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打破模块化的管理思维。

    2. 找到正确的人,营造良好环境,打造高效团队。

    要做好管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给开出的药方,归纳来说,就三步:
    ① 找到正确的人
    ② 营造良好环境
    ③ 打造高效团队

    2.1 找到正确的人

    无论做出何种努力,最终结果更多在于是谁来做而不是怎么做。

    作者认为,人是天生的,管理者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员工,因此从一开始就找到正确的人至关重要。他讲了一个“雇一名杂耍演员”的故事,深深“伤害”了我……因为这简直就是我们现在实际的情况,一模一样!

    马戏团经理:你玩杂耍有多少年了啊?
    候选人:嗯,大约六年了。
    经理:你能玩三球、四球和五球吗?
    候选人:是的,都可以。
    经理:你能玩带火焰的吗?
    候选人:当然。
    经理:刀子、斧子、打开的雪茄盒、伸缩的帽子呢?
    候选人:我可以拿任何东西来杂耍。
    经理:你杂耍过程中会配上一系列有趣的啪嗒声吗?
    候选人:非常搞笑的。
    经理:听起来不错啊,我想你被雇佣啦。
    候选人:呓……您不想看看我怎么杂耍的吗?
    经理:呃,我好像从来没想过。

    雇一名杂耍演员却不先看看他的表演,很滑稽;然而我们去招聘一位工程师时,不正是这样吗?有看过他的作品吗?还是“满台风雷吼,全凭一张口”?如今开源文化兴起,我想,能力强的人,总会有几个开源的作品可以展示吧?

    找到了正确的人,剩下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愉快工作,自由发挥,不愿离开。如何才能做到呢?且看后面两条。

    2.2 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提出了一种叫做“流”的工作状态:

    理想的工作状态是“流状态”——是一种深度的近乎冥想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几乎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进入了流,意味着高产出。

    此点我深有体会。专注编程时如果被打断,要一段时间才能接上之前的思路。有一段时间,只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写出程序来。大家想想,平常工作是不是白天开会、接电话、回邮件,直到晚上没人打扰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的工作呢?

    作者认为,影响进入理想工作状态的因素有三:①中断影响 ②噪音影响 ③空间影响。下面是作者的一项调研结果:


    可见,环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改善环境有利于改善生产率。良好的环境包含两方面:①办公环境 ②人文环境

    办公环境
    如何改善办公环境呢?书中有大段的讨论和建议。可以说作者对办公环境的重视,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从布局、隔间大小、家具、共用和私密、甚至乎窗户,都有讨论。不过,对于我等劳苦大众来说,这简直就是乌托邦中的办公环境。作者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委婉的指出:即使不能改变整个公司的大环境,尽力为小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也是很有意义的。

    人文环境
    如何改善人文环境呢? 作者零零散散提到很多,在此列举我觉得对我们比较有借鉴意义的三个:

    1. 会议。会议有两种形式,提高工作会议的效率,减少仪式的会议。
    • 工作会议:为完成一件事而专门组织的会议。它的特质是:你知道会议何时完成。工作会议的参与者仅局限于利益相关的人。
    • 仪式:目的不是达成某个特定决议,都是FYI。典型的是项目状态会。
    1. 垃圾邮件。 减少发送不必要的垃圾邮件,建立一个自我协调的组织。一个好的教练知道自己的工作不是去协调队员的互动,而是帮助大家进行自组织。

    2. 构建社区。创建社区没有标准公式,需要勇气和创造力。作者举了个例子:一位管理者说服公司选址在一所学校旁边,学校为员工子女服务。通过这样,构建了一个生活社区,让大家对公司产生归属感。我司的安居房项目正是构建社区的极佳机遇。然而,目前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2.3 打造高效团队

    要想打造高效的、有凝聚力的团队,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团队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

    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是一组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人,他们的整体大于个体之和。

    • 有很强的自我认知(例如:GoF)
    • 有一种精英的感觉
    • 对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强烈的归属感
    • 队员们对工作乐在其中

    作者举了一个“一顿意面晚餐”的例子,我甚是喜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管理,一个具有凝聚力,能够自组织的团队,就这样悄然发生了:

    一顿意面晚餐
    想象自己是一名技术工作者,刚被分配到一个新项目。你知道项目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名字,但仅此而已。下星期一是你去项目的第一天。前一周的星期三,你接到未来老板的一个电话。她告诉你,她正组织一次项目新人的聚会,想知道你能否在星期四晚上和其他成员一起到她家里聚餐?你没有什么安排,同时也想见见大家,因而接受了邀请。
    当你到达聚会时,全部人都在客厅里坐着,一边喝啤酒一边聊战争故事。你加入了聊天,并讲了自己的几个故事。客户关系代表也受邀参加,讲了讲他部门头儿的事情。每个人都又来了一瓶啤酒。你开始琢磨吃的东西。确实没有闻到食物的味道,而且厨房里也没有做饭的痕迹。最后,你未来的老板承认她没有时间准备晚餐。她建议大家一起去附近的超市采购一顿晚餐。“我想,我们至少能够一起完成意面晚餐吧。”
    团队效应开始起作用
    开始行动。在超市里,你们一组人在走道间穿行。没人来领导。你的老板好像根本没有考虑晚餐,她很开心地跟大家聊着关于IRS的事迹。尽管缺乏方向,还是有不少东西被放到了推车里。一位兄弟已经把沙拉准备妥当了。有人提议弄点蛤蜊海鲜酱,好像也没人反对,两个新人开始谈论一些细节了。你决定要做你最擅长的蒜香面包。有人拿了一瓶基安蒂红葡萄酒。最后,大家都觉得推车里的东西足够一顿晚餐了。
    回到家,你们把东西放下,老板又抓起一瓶啤酒开始讲一个新的软件工具。慢慢地,聚会中心移到了厨房,准备工作正在开展。老板仍然没有给出任何方向,但当有人说需要洋葱时,她专心地切起了洋葱。你则开始把大蒜和橄榄油混合煨在平底锅里。有人开始倒腾意面酱,煮起了意面。慢慢地,一顿晚餐就新鲜出炉啦。大家一起饱餐了一顿,然后一起打扫干净。
    这里发生了什么?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在项目上做出一天的努力,但你们已经有了小组的第一个成功。成功会孕育成功,高产的和谐会带来更高产的和谐。你们成为有凝聚力团队的几率通过第一次的共同体验提升了。

    那具体要怎样打造一个这样的有凝聚力的高效团队呢?作者也想不到具体要怎么做……但他换了个思路,既然不知道怎么做能做成,那就想想怎么做能把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毁掉吧!(哈哈,这个思路很清奇,值得借鉴!)

    团队自毁“技巧”清单:

    • 防御式管理:不被信任的人不会有动力愿意在一起组成一个协作的团队。
    • 官僚主义:不需要动脑子的整理文档的工作就是纯粹的官僚。
    • 物理分隔:没有团队空间,没有团队即时互动,也就没有形成团队文化的可能。
    • 时间碎片:没有人可以同时是多个有凝聚力团队的一员。
    • 牺牲产品质量:团队建立起来的自我认知在决定牺牲质量时就荡然无存了。
    • 伪造截止日期:典型案例就是宣布工作必须某某日期完成,而大家都知道这个是显然不可能的。
    • 内部竞争:类比父母是否鼓励或制止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

    3. 夹杂在书中的一些有趣的观点

    这本书写得像散文。有很多有趣的观点,散落在整本书中。在此摘录几个对现在有些启发的观点。

    3.1 关于变化

    大多数人对改变的认知:


    萨提亚变化模型,这才更符合引入变化后的实际情况:

    改变阻力连续区:每个人对改变的反应都处在这个连续区中。在推行改变的过程中,最应该视为盟友的是第2类。对于第1类,要小心,他们人云亦云,随时反水。

    作者还提到两点,在推行改变时应该注意的:
    • 不要指望靠逻辑思维来证明改变 —— 对改变的基本反应是情绪化的。
    • 不要贬低旧的方式。相反,我们需要用感恩旧方式的方法来帮助推动改变。
    3.2 关于质量

    错误在所难免,鼓励大家犯错。

    质量,远远不只是最终用户的要求,而是达到高产能的一种方法。

    质量是免费的 —— 除非你愿意为质量倾其所有
    让制造者来设定他们自己满意的质量标准,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抵消为提高质量而产生的额外成本。

    对质量的执着追求是催生团队形成的最强催化剂。

    3.3 关于度量

    闭上眼睛去度量
    工作度量可以是很有效的方法改进、激励员工以及增加工作满意度的工具。但前提是,管理层需要足够主动和安全地把自己从这个圈子里摘出去。

    3.4 关于风险

    关于风险,有两种相反的行为:

    1. 没有风险管理意识的冒险
    2. 为了避免风险而造成没法做到任何具有突破性的壮举。

    可令人奇怪的是,越来越多的组织在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

    不要逃避风险,真正有价值却几乎没有风险的项目早就绝迹了。

    风险管理的本质,不是让所有风险都消失,而是确保风险发生时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我们习惯性地不去管理的风险是我们自己的失败。当需要完成的任务被视为挑战时,进取精神往往取代了风险。

    二、感悟分享

    刚读这本书的感觉可以用这两个词来概括: 诶呀妈呀 & 我的天啊 ——
    诶呀妈呀,这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不正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吗?
    我的天啊(小岳岳的语气),要是真能做到作者所说的该多好啊!

    确实如之前所说,我们如今遇到的问题,别人30年前已经遇到了,并且给出了解决方案!然而,我们能不能把整套方法照搬过来用呢?

    ——我觉得,未必行。书中大部分的思路我是赞成的,只是在想着怎么把这些方法应用于现在团队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这些方法行不通的“错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可能是这样的:

    两种世界观

    记得之前一个人力资源的老大给我们讲,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人本恶”,人都是懒惰的,所以要设置各种监督考核机制,监管他,他才能把工作做好;另一派认为“人本善“”,相信人都是热爱工作的,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他自己就会把工作做好。

    无疑,本书属于第二种。我觉得,他的方法论在“人本善”管理理念的公司中更容易落地;而在“人本恶”价值观的管理体系中,则很难实施。

    我刚好两种类型的公司都经历过。毕业后第一个公司属于“人本善”类型的,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诸如宽松的办公环境、营造精英感觉、相信员工,让员工足够自由的工作等,都已初具雏形。这个公司曾经很辉煌,然而现在已经倒闭。目前所在的公司属于“人本恶”类型的,上下班打卡生怕你少工作一分钟,错综复杂的KPI考核体系,可以说工作就是为了满足KPI,使得有些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变得很复杂。在这个框架下推行鼓励犯错、自由工作,估计很难。然而,这个公司也一度很成功。所以,两种哲学催生出的管理,无所谓好坏,关键看哪个更符合公司的文化。

    所以,到底能不能照搬书中的方法,我觉得得看整个组织的世界观。

    再扯扯文化

    最近听了个故事,挺有意思:

    话说,有个公司想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怎么办呢?老板想了个办法:提高单位计件的工资。就是以前生产一个零件,给6块,现在给10块。工人积极性大涨,生产效率提高了。
    后来,这个公司去非洲开厂,故技重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生产效率反而下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家的想法是要努力工作,多赚钱,所以提高单位计件工资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而在非洲朋友们的文化中,大家的想法是一天赚60块就够了,不要太累。原来为赚够60块,得做10个件,提高单位计件工资后,做6个件就够了……所以在非洲那个文化中,反而是要降低单位计件的工资,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回到这本书上,作者所在的文化是欧美文化,他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个人精英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创新,所以放任个人自由发挥的管理方式可能是合适的;而我们从小的教育更多的是服从,把老师和家长交代的任务完成。这点上的差异,可能对实施《人件》的一些方法,也会有些障碍。当然,教育也总有些“失败品”,如果有幸,团队中都是这些“失败品”,也未尝不可照搬一下。

    最后,

    虽然全盘照搬可能很难实施,但书中很多与文化和世界观没那么大冲突的方法,还是值得在团队内试一试的。比如改善环境、尽量保证“流”的工作状态,比如推行“改变”时策略……本书,能成为经典,自有其道理,还是值得好好一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件》读书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bf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