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如懿传》中,很多人都开始吐槽乾隆的“渣”。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小说,王晓磊的《武则天》。
从某些角度上来说,如懿跟甄嬛以及武则天最大的区别在于,同样是面对帝王的薄情寡性,疑心猜忌,
如懿选择自请离去,而甄嬛选择隐忍,武则天选择翻身。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无数的人为她写传,将她的传奇故事搬上银幕。
在对武则天本人的描写中,很多作品都是从第三人的视角去讲述她的故事,而且大多数都会将她描绘成一个野心勃勃,霸道阴鸷的女政治家,似乎她从进宫开始就开始谋划。
也有矫枉过正的描绘,将她一些过激的举动美化成无奈自保之举。
这个系列描绘的武则天,是我觉得塑造得最丰满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最有可能也是最人性化的武则天。
在书中,你可以看到她有少女时代的娇羞,有对英雄的崇拜,有对高位者的尊崇,有对金碧辉煌的虚荣向往,有对童年寄人篱下的愤懑与报复。
我相信人物性格的形成,人生际遇和经历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则天被选入宫时,年纪尚小,根本不知道深宫生活是什么样的,她有点沾沾自喜和小人得志,觉得自己就此平步青云。
太宗的宠幸来得快去得也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失宠后的武则天面临的是漫长的等待,14岁入宫到27岁回宫,她有将近13年的时间在宫中消磨等待,冷清中她明白了世态炎凉。
她想要重新开始,所以她开始练字,开始学习,也开始真正地思考。
勾引李治,既有少女的春心萌动,也有对未来的谋划。
因为等待给她带来了深不见底的绝望,尤其是见到奄奄一息的太宗。
入感业寺落发为尼让她开始恐惧,但书中描写她母亲千方百计徒步去看她的那一幕才是最感人的。望着年逾古稀的母亲,白发苍苍还要徒步奔走他乡,她哭了。她恨自己,怨苍天,她没有想到二十几岁的自己还要母亲这样操劳担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大概就是她那时的状态。
她开始背水一战,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李治来感业寺的时候抓住他。
这个时候的她真正发生改变的时候,为了回宫为了名正言顺,她学会折服 学会收敛,学会做小伏低。
回宫后她开始挑拨淑妃和皇后的关系,她利用了王皇后的正直以及对这些伎俩的不屑,利用淑妃的恃宠而骄,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的。
她开始学会散财收买人心,学会勒索李治养母,也学会许诺他人利益。
如果说她对李世民有的是崇拜、敬畏和看不懂,那对李治,她就了解的比较深刻。她明白李治既然能和她走到一起,就说明李治对于自己的父亲并没有想象中的敬重,他内心渴望的是推翻而不是遵循。她也明白李治喜欢她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是李治的战友,她可以陪着他一起去推翻。
剪除关陇集团党羽,除掉长孙无忌,是她和李治感情最好的一段时光。
这时候真的算得上夫妻一体,患难与共,他们宁愿饮鸩止渴,也要清洗长孙集团,将权力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可是当长孙无忌落马之后,新的危机出现了。李治病了,而武则天也发现权力对她的诱惑,两人渐行渐远。我其实很喜欢这块内容的,因为以往很少有人从政治的角度去描绘武则天与李治这段时间的感情变化。
书中描绘道,作为皇帝的李治是个以自我为中心、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虚伪自私的人,虽然在生病的时候会因为无奈将权力下放给武则天,但每当自己身体有所恢复的时候他都会有自己的动作来收回权力。
这样的反复,让武则天一方面有感于李治对她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感觉到皇后这个位置无法保障自己手中的权力。大概在一次李治的“甩锅”行动中,武则天失望了,她明白自己在李治心中不过就是工具,是跳梁小丑,是个随时可以摆出去帮他顶罪的人。
所以,她开始组建自己的政治集团,开始和李治博弈,也真正领悟到“隐忍”的重要性。
以退为进的策略让武则天进一步走向权力的核心,这个时候凸显出权力带给人的伤害。
对权力的渴望让武则天逐渐放下自己的感情,无论是对李治、儿子还是自己的亲友。
对李治,她一方面表现得更为得体退让,一方面也利用朝堂形势和李治的身体暗中逼迫。
对儿子,她为了权力不惜挑唆父子感情,只为削弱儿子们的权利。
对亲友,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安危不惜暴露家丑、痛下杀手。
李治的去世,让她看到的前所未有的希望。
武则天利用遗诏的漏洞开始夺权,一步步将权利收到自己的手中。为了夺权,她利用佛教酷吏。
宣扬自己是佛尊转世,是为登基做好愚民工作。任用酷吏,大肆盛行告密风气,是为排除异己。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我有时在想,如果她不曾被太宗厌弃,在太宗在位的时候得宠,她会不会就这样像其他妃子一样终老?
如果李治能给予她更多的信任,更多作为丈夫的爱护,武则天是不是就不会那样执着于权利?
兰因絮果,用在她和李治身上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