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作者: 浅浅清如许 | 来源:发表于2016-09-02 22:38 被阅读38次

2016年8月水星

《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科学虽然很有趣,但是不足以让我的生命有意义。很多极有魅力的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可能是天才,但才华未必使他们在生活中达到完美。具有那么多的知识和艺术性的技巧,并不能让他们成为好的人。我想知道有没有一种内在祥和的方式,不依赖健康,不依赖权势,不依赖成功,不依赖金钱或感官的享受,同时这个内在祥和也是一切外在祥和的源泉!”包括马修·理查德在内的诸多出身显赫或者才情卓拔的人士,他们原本可以获得世俗社会巨大的成功,赢得大众所企盼的鲜花和掌声,可是最终却选择了了对世俗社会的远离,这只能说明:每一个渴望精神生活,追求生命圆满的人,都必将走上追寻自我的道路,这条路,与金钱和地位无关,与现实的处境无关。就算当下的生活同样让他感觉到趣味,寻求生命究竟的渴望却远胜一切!

《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佛学的探索,我想最终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到痛苦的根源,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增加生命的福祉。佛家说,自我是根本不存在的,对自我的无知和执着就是痛苦的根源。若“我”才是一切的根源,那我所有的痛苦其实都是“我”给予的,把“我”放下,生命才有更多的可能性。T常常说:“把心打开,让更多的人住进来。”自我的小宇宙和世界的大宇宙之间要产生链接,首先就是放下对自我的执念。在人生的字典里,“我”的概念实在是太过强大:我是XX,我是一名XX,我是XX的妻子(或丈夫……);我一定要十分优秀,不能失败只许成功;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不应该受任何委屈,如果我感到受伤,一定是别人的过错;我希望……我想要……我可以……我相信……甚至,我觉得我不能老去,也不能生病,最好还能远离死亡……围绕着“我”,欲望滋生了、嫉妒膨胀了、偏见取缔了公正、傲慢代替了谦虚、仇恨蒙住了眼睛!在横扫一切的唯“我”为先独“我”有理的人生逻辑中,外在的世界消失了,我活在“我”自设的空间里,不需要也不可能和外在的世界发生关系。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世人皆寂寞,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人生显得热闹;世人也皆痴妄,以为一旦拥有便不会失去(就算失去也要死命的抓回来)!

《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这样说,是不是“我”就是毫无价值的、虚无的呢?我想不是,佛学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去研究和探索,就在于它对现实的生活具有指导和开示的意义。人在痛苦中真切的感受着生的不易,在欲望的漩涡里体验激情的涌流,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觉悟生命的短暂。佛家讲“我”的不存在,恰恰是为了让“我”活得更好,对于痛苦,不否认不回避,而是积极的去寻找导致痛苦的根源,认清它、接纳它、并最终转化它。让痛苦也能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力量!

放下,是佛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空性”亦然。我想这里说的放下,其实就是“无念”,不耿耿于怀,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而“无念”让心达至“空无一物”的状态,这时候,你就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了,外在的世界也才对你产生了意义。

《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一张揉皱的纸要怎样才能摊平?我们可以用手去按着,一次又一次,不断的用力,直到即使不用手按它也能看上去比较平整。可是,那留下的褶皱,已成为永恒,无法消除!一个人的习性,就像那永远无法抚平的褶皱,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抹去!这些习性经年累月的积淀,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不能失去也不会失去。在意识的层面上,或许我们都能具备辨识的能力,但是独独对“习性”,我们丧失了足够的重视,而主宰我们做出选择的,恰恰是我们很少去注意的,那就像惯性,就像是事先植入的基因,在无意识之间推动你朝向自身命运的路口!我们需要时刻警醒和观察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以及经验背后的习性!

《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ng��0zX�f

相关文章

  • 《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2016年8月水星 “科学虽然很有趣,但是不足以让我的生命有意义。很多极有魅力的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可能是天才,...

  • 2016.8.28水星训练营阅读季——《僧侣与哲学家》备忘录

    2016.8.28水星训练营阅读季——《僧侣与哲学家》备忘录 《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在之前老T推荐的时候就比较感...

  • 僧侣与哲学家

    1, 这个是我一直想深究的论题,也是我一直思想激烈碰撞的顶峰。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接触了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三贤开始...

  • 僧侣与哲学家

    哲学家是指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让-佛朗索瓦.何维勒,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儿子马修.理查德跟随诺贝尔生物...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讲了一本书《僧侣与哲学家》,本书是一对父子的对话录,父亲是哲学家,儿子则是出家僧侣。哲学家表达了对...

  • 行动中的人没有困难

    今天在读《僧侣与哲学家》的片段 【在对话结束后,僧侣的结论: 在我和父亲(哲学家)的对谈中, 我自己想做的是分享和...

  • 八月水星备忘录

    僧侣与哲学家备忘录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他却...

  • 僧侣与哲学家 ——笔记

    赖声川译的 书里边很多话都是直指心头的! 比如,第七页:我一直有机会接触许多极有魅力的人士,……他们虽在自己领域都...

  • 读完《僧侣与哲学家》

    读《僧侣与哲学家》,感觉非常棒!内容是法国的一对父子,让·佛朗索瓦·阿维勒和马修·理查德。父亲是哲学教授、政治评论...

  • 《僧侣与哲学家》- 分享

    很有意思的书,说的是一对父子,父亲是一位哲学家,而儿子阴差阳错成了僧侣,他们20年后一起对坐谈心,父亲就问了儿子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僧侣与哲学家》课程备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dk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