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要唱戏的消息一出,就长了翅膀一般迅速飞了起来,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的都是戏,言语间,眼神里都透着兴奋,充满了期待。这消息不仅传遍了本村的每家每户,也传遍了周边的村子。“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娘家人要通知出嫁到外村的闺女来看戏,从外村嫁过来的媳妇也要通知自己的娘家人,姑舅姨妈等亲戚也都要通知到,否则就是失了情分。
这难得的一次唱戏也是大家热闹的机会,这一热闹过去,就该投入热火朝天的劳动了,一年也难得几天休闲,因此这唱戏的几天格外珍惜。在那单调的岁月里,那彩色的戏服,繁华的头饰,精美的扮相,都给这岁月添了不少色彩,戏还没唱,就已经美醉了。
来自网络舞台下很早就占满了位子,都是固定的,两根木桩深深的敲进泥土里,中间再支上一根宽宽的木板,看戏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一排一排,密密麻麻的,高高低低,宽窄不一,似乎比村里的人还要多出几倍来。
戏班子一到,小商贩们也跟着来了,卖小孩玩具的,各种零食的,好不热闹。小孩子们这时应该是最高兴的,不仅有热闹可看,还可以借机向父母要点零花钱来解解馋,一群一群的在戏台下乱窜,有时候还发出尖锐的叫声,似要盖过那戏台上的声音。
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这时候也是最欢喜的,看戏的同时还可以偷偷地看看自己的心上人。胆大的可能还一起去嗑个瓜子说个悄悄话。但多是偷偷摸摸的,被村里的老奶奶看见,那还得了,一定会传的满天飞,那谁家的谁谁谁,那还没过门的谁谁谁,怎么就那么不知羞呢?着什么急的,这就在一起又说又笑了,哎,世风日下呀。
真正看戏的多是些过了门的大小媳妇们,她们三三俩俩的,经常一边看戏,一边一起评论,戏的内容,演员的造型,演技,都在她们的评论之列。她们中很是有些戏剧评论行家。但多数则不过是看个热闹,陪着舞台上的演员哭一场,笑一回,淋漓尽致地倾泻一次情感。大约是平日里有太多压抑的情感,太多的约束不能表露,这时借了这戏里的情节,尽情的地抒发。这时候怎样的哭和笑都不为过分,这时候的哭和笑又有谁知道为何而哭,为何而笑。
来自网络村里唱戏时各家各户不紧急的活都会往后推一推,学校里的晚自习也不用上了,只有看戏是当时的头等大事。人们心情似乎也好了很多,脸上都洋溢着看戏后的深深的满足感,茶余饭后谈的都是戏,有时候还会为戏里的情节争论上一番,但往往是没有结果的,图的就是个热闹。
记得唱戏时,村里的喇叭声音极高,不用去戏台下,在家里也听得真真切切的,只是看不到舞台上的画面。唱戏时舞台的侧面还挂着一块长长的窄窄的银幕,戏词就映照在那上面。那时候看戏,最喜欢的就是看这一块小小的银幕,那上面出来的唱词是那么优美,像诗一般,凝练押韵,比拟生动,比语文书上的很多课文还要好看,长大后才知道那真的就是流传千年的文学经典。
那时候很多戏年年都唱,如《西厢记》《窦娥冤》《苏三起解》《三娘教子》《杀狗》等,这些戏的内容我们都非常熟悉,有的还能唱出几句来。除了一遍遍看舞台上的演出,平时父母也常常给我们讲些戏的内容,记忆中他们还会把舞台上的戏与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说,他们常说台上唱戏,台下也在演戏,看那某某家的情况不就和戏里一样吗?
记忆中母亲讲的最多的一出戏是《三娘教子》,每当学习稍有松懈时,就想起母亲讲三娘为什么要那么狠心地骂儿打儿,就想到母亲的用心良苦,也更深刻理解了这一出戏常演不衰的用意。
虽然那时候还不懂戏剧无穷的美,但已经在戏词里模模糊糊地感受到了它的优雅迷人,在戏剧的故事里懵懵懂懂地感到了它化人育人的魔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