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而又敬佩的微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肉、东坡饼,decilious!
...... ......
我喜欢苏东坡,我敬佩苏东坡,因为他放浪不羁爱自由的一生,因为他是天生的乐天派,因为他随遇而安的超然旷达。如果可以穿越,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他的书童。哈哈,这个愿望恐怕只能在梦里实现了吧。
那么在苏轼小时候,他的父母亲是如何教育他的呢?

苏轼的父亲苏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是在劳动、交友玩乐中度过的,由此判定他年少时大概是个不服管教、天资不凡极具个性的人吧,但到27岁时幡然醒悟,发奋读书,想必那时的他定是感触颇深,可他一生都没有考取进士,到最后也只是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但他可谓是一个成功的父亲。
苏洵给儿子起名为“轼”,“轼”是车前的横木,坐车的人站不稳时会扶一下,平时是几乎用不到的,说到底就是一件装饰品,但又不可或缺。他早就看出儿子很有才华,又了解他高傲的个性,所以给他起名为“轼”,寓意他为人做事要不显山不露水,在官场中不偏激,这样就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不会招来杀身之祸。可是苏轼的天性使然,又怎会因此而收束自己呢?如若真如父亲所言,今天我们又怎么会认识这样一个洒脱自在的苏东坡呢?在平时的教育中,苏洵对儿子也是非常严格的。苏轼被贬到儋州时,做了一个梦,梦到小时候被父亲检查背诵《春秋》,“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书走”,一梦惊醒。那年他已63岁,还能梦到小时候经常被父亲逼着读书,可见在他童年的教育中,父亲是非常严厉的。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名门,喜读诗书,所以比平常女子多了一份见识和果敢。有一天她在教小苏轼读《后汉书》里的《范滂传》,书中写到,范滂为了大义凛然赴死,临刑前范滂对母亲说“我唯一感到对不起的就是您了!”范滂的母亲答到“你既有了好名声,又想长寿,这怎么能兼得呢?”小苏轼看完后,非常感动,也非常震撼。同时他也想考考母亲,于是他对母亲说:“长大后,我也要做和范滂一样的人!”试想,我们一般人会怎么回答呢?无非是“活着最重要,你可不能这么傻”或者“做这样的人很好,但是也要保住性命啊!”可是程夫人是怎么说的呢?她说:“既然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程夫人对于苏轼的教育从来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抓住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做出表率。
苏轼父母教育子女的做法,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可见,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不只是进行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