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大文豪苏东坡也不例外。每个人的青年都是童年的延续,都能找到童年的影子,大文豪苏东坡同样也不例外。
林语堂笔下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的故事很美好,很耐看,为我们平时闲话又添了些许谈资,但终归还是会有很多启发意义。
“伟大的人物背后一般都会有位伟大的母亲。看东坡母亲的气度和胸怀,便能知她绝非等闲之辈啊。”
「旸瑫」童年与青年林先生是这样描写东坡母亲的: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母亲对童年东坡的管教也是充满人文关怀以及对万物充满悲悯之情的。母亲严格告诫东坡和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我相信,这种教育必定对他成人后的价值观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写人物传记,恐怕没有不写小时候聪明机灵或者有个性独特的吧。林语堂也如此写到:东坡十岁,能写出奇之诗句。还特意提到一篇《黠鼠赋》。这不正是前段时间我读过的迟子建散文集《光明于低头的一瞬》中的《鼠儿戏“猫”》里引用过的吗?这个引用为迟子建的散文增色不少。看来好的典故,总会被人津津乐道,且被反复引用啊。
「旸瑫」童年与青年写东坡大文豪必须会写其如何读书了,这也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都想知道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大文章家是如何学习,如何阅读的?到底有什么锦囊妙计?
读到这里时,其实,我也是对此充满了希望。
可希望很快就破灭了,我相信很多读者与我一样的感受。这部分,我读了三遍,也没找到什么读书良策,唯一的一个方法也是老生常谈的最原始,最传统的方式,林语堂先生将其概括为六个字:“熟读至背诵”。
失望之后,我是嫣然一笑,心想,这世间从来就没有什么读书良策或者捷径,有的只有下苦功夫,笨功夫,大功夫!
我一时兴起,不禁又拿起笔,在右页大段涂鸦:
“最原始的,最笨的,最简单的读书方法却是最好,最优,最有效的。读书真的没有任何捷径,就连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这样一位天资聪慧,才智过人的人读书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平常之辈呢?”
「旸瑫」童年与青年所以,那些鼓吹什么高超高明的阅读方法,不过云云而已,不足为道,也不值得浪费时间去学习,更不值得去效尤。
我们能做的,还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真真诚诚地读书吧!
写到读书,林语堂似乎是兴奋的,因为他也是读书人,且是与东坡先生气息相投的读书人,所以就停不下笔了,继续写关于读书的故事。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这是多么美妙安详的一幅两代同读的画面啊!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和阅读氛围,是一种自然的熏陶和“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同时,也特别有仪式感。
「旸瑫」童年与青年这样的画面真的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如果已经为人父母了,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孩子在读书作业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呢?打麻将,追剧,刷微信,还是.......?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佳,最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孩子!
其实,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传记,这里面还有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现代人消化揣摩。
读这一章《童年与青年》,有一处不得不提,如果不提,仿佛我是“睁眼瞎”,也俨然是一个无趣之辈了。那就是东坡先生妹妹的故事。
「旸瑫」童年与青年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流传非常之广,为什么历代文人尽管心里都知道这事儿不靠谱,更无实证查核,但仍旧津津乐道,千古相传呢?这只能说明善良的中国文化人从内心愿意相信,心甘情愿为东坡先生“杜撰”这样一个聪明伶俐,颇有才情的乖巧的妹妹。
文末还有一段写东坡先生初恋的,想收集点儿茶余饭后谈资的朋友可以一读哈。
备注:
"与旸瑫同读一本书"活动的第4本书《苏东坡传》:童年与青年
阅读时间:2019年3月13日
阅读页数:16-23页第3章《童年与青年》
欢迎加入“同读一本书”.
我的读书观:把有限的阅读时间浪费在经典上。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微博等.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用图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旸瑫,一个烹文取暖,煮字疗饥的生活家.更多交流请加微信6942145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