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老师上《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都是比较头疼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鲁迅的文章学生比较难懂。二是文章手写的内容以及时代背景。距离学生太遥远。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的。
不管学生喜不喜欢。考试还是得考。老师还得教学生还是得学。所以一篇并不太长的文章往往要苦苦挣扎。好几节课。可能效果还不一定好。每校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都在思考,因为新的一种方法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老师也教的很轻松的。
最近又讲到了这篇课文。我先从文章的题目开始。为什么称刘和珍为君?什么情况下才会称一个人为君呢?学生立马想到了表示对刘和珍的尊敬。
接下来继续追问刘和珍有什么值得作者鲁迅去尊敬的地方。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当中提到的刘和珍的一些事情。或者说对他的一些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一起来看一看刘和珍是不是值得尊敬的人。找什么人做什么事情,这是小学生都应该会的。对于他们来讲,应该不是很困难的。言行举止皆显人品。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呢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追求进步、爱憎分明、温和善良的爱国青年。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释一,在读课文。318惨案当中,除了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青年。还提到了哪些人或者说哪些集团的代表。哪些阶层的人物?是群体,不是个人。如果找不出来,可以引导学生去看课文当中的第几段。跟他起来有段祺瑞反动政府。以陈西莹为代表的反动文人。还有真的猛士和一般的是庸俗市民。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他们都做了哪些事情。重点放在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这边。学生读课文四五部分自然明白段祺瑞执政府不只是杀害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更是“虐杀”。反动文人污蔑被杀害的学生是“暴徒”。
假如牺牲的学生是自己熟悉的亲人朋友邻居同学,此时此刻你的内心充溢的是怎样的感觉?学生有的说悲痛,有的说气愤,如果把这两个词加起来用一个词来表示是?悲愤!鲁迅先生跟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他把自己的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找一找哪些句子你读到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有感情朗读,再分析句子含义。
悲愤之余作者不忘冷静思考,对于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徒手情愿的行为,作者的看法是怎样的?赞成还是反对或者是不支持?318惨案的意义在哪里?(对牺牲者的哀悼尊敬,对真的猛士的期待,对一般市民的唤醒)
如果学生觉得比较困难。一方面可以联系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联系新冠肺炎这场战役当中,有人临阵脱逃害怕被传染辞职不干了,也有很多20岁左右的小护士瞒着家人奔赴抗疫前线,与死神面对面的感人事迹。两相对照爱国不再是那么遥远和空洞。
时隔将近一个世纪,时代早就改天换日,生活在和平安逸的年代,为啥还要我们来学一篇文章。从主题到写作方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一堂好课既是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可能后者更能够对学生未来产生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