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八年 二月十一日
古代善于为"道"者,不是教导民众智巧伪诈,而是教导民众淳厚朴实,有良好的民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不要被智巧、伪诈、争夺泯灭了质朴、淳厚的人性。
老聃提倡和平,反对战争,如被迫卷入战争,应采取完全的守势,他把谦退、忍让、无为、静忍的哲学思想,通过军事表述出。(和平第一,生命最重要)
老聃谈政治理想与政治学说,如俭、慈、无为、不争、静、柔等,这些都合于道,本于自然的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应被人们所理解,易于被人们所实行。但人们却拘泥于名利,急于躁进,违背了道的原则。
《道德经》中的基本经济哲学:
1.无为而治,不强作、不妄为,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天道正理。
️2. 崇俭,不浮华、不奢侈,不浪费,提倡俭朴、简约。
️3.不贪欲、不积,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维护整体生态平衡。
《道德经》中的政治哲思,曾写在水润读书笔札第十五篇️中。现将此篇几小点列出:
️1.理想国
社会不尚贤、不贵货,没有竞争机制,以大自然的规律治理国家,恪守道的原则,清静无为,不挠扰民众,不强征苛捐杂税,社会清明、淳朴,天下自享太平。
2.无为而治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强为、不妄为、不折腾,根据形成的客观现象及规律引导,天下自可治理。
3.仁爱
政治宽厚清明,民众则淳朴忠诚。反之,民心动荡、狡黠抱怨。
人道应效法天道,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不为自己的存在而自然地运行。
减少政令、减免税收,体恤百姓,按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休养生息,万物反能生化不竭。
4.执政者
不为外界荣辱乱心,不为一切声色货利,而为万民所托命,受天下之重寄。
爱民治国,自然质朴、明白四达。以"静"、"重"为固身之本。真诚朴实,引导良好政风,社会效仿,从而安宁和泰。
5.社会治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社会的关键在于安静、不扰害百姓,政策清明、利民。
将天地自然法则,应用到人世间的治理。
反对虚伪文化奴役、束缚、腐蚀淳朴的民众,激发他们对名利的欲望。(媒体正道的导向很重要)
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使民众回归良善、平和、快乐的心态,促进真正和谐的社会。
二月十二日
小国寡民是老聃描绘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他幻想回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
陶潜的《桃花源记》,此文受老聃的影响,这是个美丽的幻想,表达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民众摆脱困境的愿望,在这点上,老聃与陶潜的思想一脉相承。
老聃对万事万物作出根本的认识与注解,以简短的文字讲述深奥的道理,正如身着粗衣而怀揣美玉一般,不能被人们理解,因而感叹知我者稀。(遥叩致敬)
他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好胜,而应柔顺谦和,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老聃所言的柔弱似水,是如水般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
二月十三日
以"真知、善行、信言"来要求自己,做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
秉承老聃的思想,重返于"朴",回到没有遭受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污染的本初心状。
阐扬、诠释老聃《道德经》最清楚正确、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是庄子。
庄周所著《庄子》一书,唐玄宗时尊称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及对个人的修养、修道、养气、立身处世等都有大用处。
在秦汉以前,道家、儒家等诸家原本没分开,统统一个"道",而这一个"道"代表华夏的宗教观,也代表华夏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及种种哲学都涵在"道"中。
老聃的学术,《道德经》简短五千字,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可谓是天下第一奇书。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此为《道德经》收尾章节的慨言。释为:圣人不积藏,帮助他人越多,自己越充实;给予他人越多,自己越丰富。天地之道,利万物而不伤万物,圣人效法天地,光照黎民利苍生百姓。
二月十五日
八千多卷的《道藏》离不开老聃的六字箴言:致虚极、守静笃。
朴实,表面不起目,其实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
不思善,不思恶,善恶两边皆不沾,清明透彻,思想纯洁无瑕,不落主观偏见。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以前的自己不在了,代替今天的自己活着。(仍延续以前的自己活着,只是多了些生命成长的经历)
还我本来面目,每一个生命皆依赖它的根本(本真)而活。
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回归自己的本真,清雅小孩。
归根的唯一方法是,清静,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本真。
生命的本源不生不灭,找到生命本源者称为得道之人。(自古几人能得道?)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三年 四月丨第一本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