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有人在豆瓣发起成立了“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不到半年,已经有超过3万人加入。
在这个小组的介绍中,对所谓“好学生”这样定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3461811/913517d6c2620128.jpeg)
他们为了完成上级的期待而努力改变自身,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好学生。他们高度服从,重视外界的正向反馈,恐惧失败;他们习惯性讨好,总是过度反思;他们不善拒绝,费尽心思想要获得父母师长老板的认可;他们是推动“内卷”的主力军。
正在阅读本文的你,不知是否在这段描述中看到了自己曾经或现在的影子?
事实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意识到,类似的成长经历正在变成困住他们的牢笼。
于是他们抱团取暖,通过加入这样的小组,倾听陌生人的经历,同时也鼓励彼此,想办法摆脱内心的挣扎与性格的困境。
为什么曾经无比耀眼、人见人羡的“好学生”,如今也成了年轻人们反思的对象?
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的一番话或许能解释这个问题。
成也好学生、败也好学生
今年六月的毕业季,各大名校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们受B站的邀请做了一系列讲座,作为给本届毕业生们的“最后一课”。其中华师大哲学系刘擎教授的一席话令人深思。
刘擎老师说,好学生与好学生心态或许能让一个孩子在人生早期比别人“跑”得更快,但其危害却会在成年甚至人到中年之后逐渐显现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3461811/1843028e040df5bf.jpeg)
他们往往对外界的指标性要求认知明确,并努力要求自己做到达标,因而他们也是“内卷”的推动者。
当无法在生活中取得理想结果时,他们倾向于质问自己:我哪里不如别人?
因为习惯了让人放心、循规蹈矩的生存方式,他们有着强于别人的自我规训能力。
当有一点不“规矩”的想法时,马上掐灭。他们会时时刻刻要求自己要做“正经事”;而正经事,只有学习,将来则只有工作。
但与此同时,好学生们对内心的探索是模糊的;他们也很少会追问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比如生命的本质、人性的终极,因为这些虚无缥缈,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可衡量的“指标”。
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会成集体式出现,根本原因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得与失总是对等的
一个人在成长中过分压抑自我、迎合外界标准,换来表扬与认可的同时,牺牲掉的是人格完善与情绪发展的空间。
这样的成长经历,放在以往的时代或许不会有大问题。
“努力就有回报”曾经是这个社会许给个人的承诺,它也大概率能兑现。只要能达标、够优异,未来一切光明。直白点讲——考上大学,就有对口稳定的工作,幸福人生在向你招手。
所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话曾经没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3461811/7acf9e84c04fe282.jpeg)
至于压抑和缺失的那部分,属于人性,自然也会在人际关系中显现。
可能在职业生涯的中期,问题会通过人际交往或亲密关系暴露出来。
恐惧失败,让无数人在婚姻危机时选择忍让;不懂拒绝,令多少人委屈求全、耻于开口争取自身利益;过度反思,把人生可能性的范围越描越窄……
在传统社会,一个普通人大可遵循所谓天道而活。西方人有宗教,中国古代读书人则追求道统——无论如何,总归有一种外在的指引,高于日常但又非指标性。
现代社会这些都已瓦解,形形色色的标准化填满人们的生活,乃至许多人活着只为达成这些既定的外在要求,而终其一生都不曾重视内心的声音。
当大环境积极向好时,这些问题都能被“乐观”一手遮盖。
当努力被辜负
但是时代变了。不确定成了唯一的确定。没有谁能承诺“好学生”的未来一定光明。
近几年的就业季似乎在不断刷新“史上最难”这项纪录。名校高学历毕业生越来越多,他们手握样样达标甚至优异的简历却依旧找不到去处。曾经的“好学生”们纷纷陷入迷茫。
过往努力就有回报的承诺,到头来只是一种虚假的“氛围”。没有人再能保证“考上……就能……”,好孩子们感觉自己的努力“被辜负了”。
更可悲的是,抛开“好学生”的身份,他们一无所能。那些可能在困境中为个人打开通路的机会,那些可以作为终身兴趣而提供内生能量的活动,早已被排除在“正事”之外,以浪费时间为由,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无情抛弃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461811/40756d7deff5587d.png)
有一句话近年很流行——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现实是,人们总未正眼看过热爱的价值。
给孩子安排满满当当兴趣班的家长,是真在乎孩子的“兴趣”,还是让孩子成长的边边角角都统统指标化?不然考级是为何,参加竞赛又是为何?
归根结底,只有立即产生效果、有明确收益的事,才值得去做。
至于“我”为什么做——不知道,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更因为除了这些“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在刘擎老师看来,好学生困境的背后是“效率最优化陷阱”,即追求此处的最优必然会造成其他某处的缺失。
步步追求最优,并不等于就能全局最优。
回归开头提及的豆瓣小组,既然如此庞大的集体自认为“受害者”,这显然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评价标准出了问题。
时代已经将巨大的不确定性告知,作为个体,唯有主动改变才能应对。
刘擎老师在他的讲座中给出了三点建议,值得每个年轻人思考。
不怕迂回,慢即是快。将短时间内胜出的思路转变为长期耕耘,抛开“来不及”的担忧。
培养内驱力,将评价标准转移到自身。做选择时,从是否有益自己的生活、情绪、精神状态进行考量。
从容面对。总有更好,也总有不如。但不要失去信心和勇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3461811/81ee59281a6bb7c4.jpeg)
不管我们的过去如何,它都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沉湎于斯、怨怼于人都不会使未来变得更好。
读到本文的你,不知是踌躇满志将要开启人生的新阶段,还是经历不顺正努力寻找新方向?
无论如何,愿你能坚守信心和勇气,找到内心的热爱并坚持下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如果喜欢本文,可以点个赞,与更多朋友分享你的眼界;如果有话想告诉作者,也可以给我留言哦!
(文章图片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