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作者: 小十三楼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15:31 被阅读0次

1、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在《诗·齐风·甫田》里记有:"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

宋 苏轼 《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在《红楼梦》第三回里:"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2、垂髫(chuí tiáo)

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戴名世《姚符御诗序》:" 符御 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郁达夫《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3、及笄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4、豆蔻

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5、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6、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7、不惑

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谓遇事能明辨不疑。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唐 韩愈 《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8、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9、花甲

花甲之年:指60岁。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10、古稀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11、耄耋[mào dié]

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12、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1、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在...

  • 金钗、花信、耄耋...古人对年龄的文雅称谓

    时至今日,人们对年龄的称谓已经渐渐模糊成了具体的数字。然而,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生动形象,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百岁老人...

  • 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1]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

  • 年龄称谓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

  • 年龄称谓

    关于称谓,首先从大的框架。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的儿童,指带幼儿时期。 垂髫:三四岁至7岁(女),8岁...

  • 古代年龄称谓

    1.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

  •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

  •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

  • 各个年龄称谓

    对年龄有一定的敏感度,却不知如何形容所要说的年龄段。去网上了解了一番,以下是各年龄段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

  • 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称谓大全

    这里所讲的年龄段称谓是古代指古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特征来表示。在古代年龄称谓中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mp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