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稿写于2007年,本为博客短文,10年后的今天重读修改。)
引子:
有人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最适合在恐怖片里面使用的,我觉得挺有道理,在月下,你和自己的影子举杯喝酒,这本身就有点瘆得慌,可是这第三个人是谁?即便上学的时候了解到这第三个人可能叫“明月”,但还是有点不放心。
正文:
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自从小时候第一次看恐怖片但是究竟没有看明白之后,就对恐怖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真是害死猫。一个人的好奇可能会构成这个人一生中的某一种缺憾,因此总要在某一个时刻去下意识的弥补这种缺憾。
很久以前,我曾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做什么,想到什么就开始说什么。有些时候是乐观主义,更多时候只是纯碎的傻傻分不清。好在大体上还算是生长于农村,皮糙肉厚,终于还是学会了在悲观或者逆境的时候,能够找到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来释放自己,比如写写诗歌,比如读读闲书,比如看看电影。
就像写诗和读书一样,看恐怖电影我也能看到令自己泪眼满眶,对制作者那种无可挑剔的精致、那种竭尽全力让观影者害怕的努力和对编剧本人悲剧一样人生道路的选择深为感动。许多的恐怖电影是制作粗糙的,让人觉得无聊,还有一些恐怖片看的时候会让人发笑,被让我当做喜剧来看。
在第一次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和同学经常一起去学校附近的“火凤凰电影院”看通宵播放的“恐怖夜场”,晚上大概9点开始放恐怖电影,大概可以播5到6部的样子,一直播到第二天清晨。不同的恐怖片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人生,这样才能够全方位无死角让观众内心深处最害怕的某一部分被放大。
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去看恐怖片的如果是男生和女生一起,看到紧张之处,有女生抱着男生的胳膊说我好害怕的,也有男生抱着女生的胳膊说同样的话,非常的有喜感,是看恐怖片的时候另一道风景。
看完电影,第二天早晨推门而出,在冰冷干燥的空气中重新回到真实的世界,站在宽阔的大街上,空无一人的冰冷,还有渴望繁华的心境,让我觉得青春多么美好。
毕业工作一段了时间,然后终于混到清华读书的时候,已经开始专注于学习而放下了很多爱好。对于恐怖片的感觉也淡了许多,大体上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少年。
在2004的盛夏,中午一如往常,我抢先到食堂打饭,吃完一看表,这下午上课前还有一个多小时,无聊的很,天气又热,又无心看书,且没有午睡的习惯,于是,从紫荆食堂骑着自行车,晃悠晃悠,来到老图书馆。
进门第一层是自习的地方,很空旷,很有学习的氛围,但是我很少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空位子,所以很少去。
清华老图书馆一楼自习室只瞅一眼表示一下尊敬,然后就飞奔上楼。
看到新片的推荐列表上有《咒怨2》,听说是比较有挑战性,于是押了学生证,交了2块钱的看片费,自己跑到中间的一个视听位子上去看了。所谓的视听位子就是一台电视机加上一台DVD播放器。
看着看着,顿时觉得真有点小惊悚,挑战性越来越高,寒气逼人,逐渐能产生一些所谓的恐怖感。视听室的窗户,都是用厚厚的窗帘遮起来的,像电影院里那样,所以,虽然是盛夏的正午,里面毫无光亮,给人一种阴冷和晦暗的感觉。
《咒怨2》相关介绍和配图请自行搜索我其实感觉还行,毕竟是有底子的,按了一下暂停键,想缓缓神继续看完。于是环顾四周,放松一下。这一看不要紧哪,发现偌大的教室里100个位置,居然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坐在那里,而我的座位,却恰恰在整个教室的中央。
然后,我下意识地回头看管理员的柜台,居然一个人影都没有。只有一盏日光灯在那里忽闪忽闪,真是应了“残灯无焰影幢幢”。
这时候,觉得冷汗就开始冒了出来,头皮发紧,心跳加速。紧张了片刻之后,管理员同志就从里面的库房里走了出来,看见真人了,这下可松了一口气,遂让我打消了马上撤离的念头。
不过清楚地记得看完后,走到图书馆外面,在盛夏的太阳里足足晒了几分钟才缓过神来,骑起来自行车都觉得歪歪扭扭,无法平衡。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清华园里看恐怖片。这是我平静的清华生活中,永远无法忘掉的一幕。而且从那以后,我看的恐怖片就越来越少了,如果偶遇好片还是会看一点,但毕竟不会主动去找寻了。
某一种并不是很深的缺憾,在某一个特定的情况下被过度的弥补了,这样也好,这就是人生。
后记
本文中提及的那辆自行车是浅青色的,前后轮没有盖子,锈迹斑驳,非常好认,于2004年同一年无故消失,如有发现者,请告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