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全面诠释了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深思。谈两点思考:
一、教育价值转型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首先,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我的理解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一是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文章剖析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的制约学生内驱力的两点问题,之一是现有学校课程不适合学生个体,学生没有选择性;之二是学生们没有未来方向的引领,缺乏前进的动力。二要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三要注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比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其中言行规范我感觉是必须的、首要的。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必须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其次,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一要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课程的解释为: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并奔跑起来。尊重某一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为此,11学校开发的课程达到数百,其中百分之九十八是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也仅占百分之二。二要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三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我理解为尊重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即所谓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确实如此,无论跑操、集会,还是……都要求整齐划一,一旦出现不同的即被视为另类。我们需要一个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
三是教育的另一种诠释:发现和唤醒。一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这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每位学生都有擅长的地方。二要在机会里发现。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天赋,给学生最大的选择权就是给学生机会。三在志趣相投的伙伴中发现。四是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学生迸发出的个性,需要在尊重的滋养下才能茁壮成长。五是发现教育的真正力量。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首先要把教师身上的警察、保姆的成分脱去,其次,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
最后,让育人目标落地,理性思考——全校职工参与——课程支撑——与学校各项工作密切联系。一是明确育人目标。二是让目标深入人心,通过活动、平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三是育人目标与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相互支撑。例如(目标)培养有想法的学生 (课程)狂欢节、泼水节、戏剧节…… (评价)学分、荣誉称号、奖学金。四是育人目标与学校各个关键领域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系统。
二、教研转型
在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作为教师个体与团队发展的组织载体,当下的教研组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变革呢?
从性质与功能来,教研组要从教学管理组织转变为教学研究组织。教研组在循环往复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落实完成一件件事,“上传下达”“传声筒”,较少考虑和真正发挥其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事实上,教研组的研究与发展功能将成为学校转型性变革能否实现的关键。为此,教研组要主动考虑学生、学校和学科的发展,了解团队成员的发展资源和新空间,将已经内化的新理念与教育行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系列化的研究课题和相关成果。教研组至少要实现五种转化的职能:将课程内容教学化、研究课题系列化、研究活动日常化、研究行为制度化以及教研工作生命化。
从文化与运行来,教研组要从教师在校工作、生活的基层组织转变为研究变革、实施变革的教育实践体。由于学校日常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常规性和稳定性,使得教研组文化具有保守性甚至惰性,这种状态往往成为学校变革推进的文化障碍。在转型性变革背景下,教研组要逐步形成追求变革、直面问题、不怕困难、勇于探究、坦诚交流、持之以恒的变革文化、研究文化及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文化。这要求教研组在运作方式上有新的转变:首先,教研组工作要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策划”。改变过去自上而下工作安排式的传统,能根据本组教师的发展需求、问题和本组研究的已有基础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等主动策划系列化的教研活动;其次,从“短期思考”到“长远规划”,即改变以前常常是本周确定下周活动主题(甚至是当周临时确定活动)的状况,在开学前和学期初提前整体策划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系列教研活动,关注教师的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再次,活动开展从“点状安排”到“前移后续”。所谓“点状安排”是指教研活动诸多次数的安排彼此间缺乏内在关联性,因为活动缺乏前期准备和后续改进性安排,因而难以真正取得研究和发展的实效。“前移后续”则从根本上打破这种状况,强调在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时间内系列教研活动在专题确定、活动实施等方面形成连续性。
从教研组中的“人”来说,组长和组员的角色也应该转型。教研组长的传统角色是学校基层的管理者与组织者,配合上级做好有关政策宣讲、活动安排与落实、评价考核等工作。转型性变革需要教研组转变成为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和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和创建者。对于组内每个教师来说,也要从“单干者”转变为“合作者”。教研组是一个研究团队,在研究性变革的实践中,教师们只有分工有序、轮流实践、彼此协作才能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