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断绝想进家但却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没用的杂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自在的空间
从当前自己的生活出发,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用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一、断舍离的机制
1.不收拾的收拾法
1)考虑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否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
2)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下。如此就不需要再收拾了。
3)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2.与整理术、收纳术的区别
1)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干净的房间为目的。
2)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3)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3.断舍离带来自我改革
自己和物品的关系——通过物品看到自己的形象——进一步看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筛检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4.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意识转变
“断”和“舍”都需要行动, 不断重复就能成为一种“意志”。
5.用起来才有用
二、难以断舍离的原因
1.物质过度泛滥
社会因素令物质不断涌入,而由于个人和社会原因,这些涌进来的东西却出不去,永远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
2.扔不掉东西的人
1)逃避现实型:基于某些原因,几乎不待在家里,因而无法收拾。
2)执着过去型: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
3)担忧未来型: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
3. 改变生活习惯
1)活在当下,关注日常使用的物品
2)烂开始,自我肯定、增加信心
3)防止自己被混乱所麻痹
4.家的意义
1)环境承接能量的大小=数量 ×场所 ×时长
2)我们要改变:与场所有关的环境、直接影响自己的环境、自己有能力改变的环境
3)我们要确保家的健康与安全,第一步是用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
三、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1.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1)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2)以“我要不要用”作为选择物品的标准
有用的物品
当前对我有用的物品
当前对我有用且我喜欢的物品
2.真正理解“扫除”的含义
1)扫除包括收拾、整理和打扫
2)先筛检物品(收拾),然后再整理和打扫
3.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1)断舍离的2/8法则: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
2)不舍得扔东西的时候,多想想留下它们给自己造成的不便
4.从我做起:先不管别人,收拾好自己的物品,以此带动别人加入
5.知行合一:扔掉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
6.“可惜”的想法应该用在把物品“搬”回家之时,而不是作为不扔东西的借口
四、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1.从一点开始,做到完美
1)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收拾场所
2)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收拾场所
2.以“舍”以起点,开始扔东西
1)从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
2)处理物品时应带有感情
3.整理收纳时不断使用三分法
1)不要一次进行过细的分类
2)逐层进行分类,达到不断细化的结果
4.收纳的7-5-1原则,在总量限制下实施替换
1)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
2)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五成
3)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
5.放置物品,方便取放
1)自立:让物品在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
2)自由:物品的摆放要便于选择
3)自在:对于立不起来的东西,要卷起来,自在地放
五、断舍离的结果
1.把自己训练成为“自动整理”的人
2.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1)形成对未来的乐观心态
2)发现自己的自我形象
3)挖掘和提升自我形象
3.更多看不见的变化
1)只要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影响
2)从自在的世界进入“成事在天”的境界:通过生活中的“断舍离”,实现自我的超越,达到“成事在天”的心境
3)理解“拥有”的本质,产生珍惜物品的心情: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
F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