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巨石 作者单位:新宁县教科局 4月18日,我在初中七年级58班上了一堂原生态的生物示范课,这堂课就如一块小石子丢进湖里,激起点点浪花,让我内心又泛起了些许涟漪,现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课前思维
作为教研人,二十余年的教研积累,我提出了真实课堂的“七要工程”,即理念要新、目标要准、模式要活、课堂要真、评价要灵、效果要好、反思要深。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我尝试实行初中生物“五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每堂课针对一个课题;设计好一个核心题目(图、表);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并且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再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后,深入探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再追问一个问题,进入更深层次探究;最后是总结反思。即“一课、一题、一问、一追、一思”。去年10月,我在《醉了,我的课堂》的教学反思一文中,初步阐述了“五个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今天的这节课应该算是“下水课堂”,虽然不够成熟,但也是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校教师会上,我多次提到我校初中的课改已进入深水区,真实课堂到底如何呈现?基于这些思考,我带头上课,随机选课题,随机选班级。
这堂课的课题是《血液循环的途径》,本课题共分二个教学课时,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二、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在设计课时,我坚持问题导向的理念,设计了两个问题:
1、氧气如何到达组织细胞?
2、打针注入的青霉素如何到达发炎的部位?
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这两个问题的思维点贴近生活,亲切、自然,已融合了教学目标,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科学,有思维含量,为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设计的目地就是真实展示“五个一”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理念新、目标准、模式活、课堂真、评价灵、效果好、反思深的理念;以期达到抛砖引玉,探讨课改深水区的模式。
二、课中思维
最美风景在途中。在课堂中,我总始终抓准每一个思维点,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灵感突显的,我都会即时智慧处理。上课前,我还注意了仪表,特意换了一套新西服,新到一个班上课,争取闪亮登场。听课教师很多,我首先用自己生病打针的实例,抛出话题“药物怎样到达生病的部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激情高涨,气氛异常热烈。话题打开了,我顺势展开说,通过体育锻炼才会身体好、身材好,才显得才帅。体育锻炼时会大量吸入氧气,而氧气如何进入组织细胞的,第一个问题引出来了。
另一个问题是老师牙疼打针的青霉素如何到达发炎的部位。孩子们带着感恩的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完成了学习任务;展示时,孩子们安静了20秒钟左右,没一个主动回答。我一下急了,再追问,三组最后一高个同学(后来知道他的姓名是文锦泽)站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当时也好激动,表扬他的不是答案的正确性,而是指着他的头表扬他能第一个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朴实的话语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他声音宏亮起来了,接着,我便鼓励他上台讲解。他走上讲台,那严肃讲解的样子,俨然一副老师的姿态,此时,教室里发出雷鸣般地掌声,我站在一旁,适时评价,适时点拨。课堂沸腾了,师生互动自然了,孩子们的思维灵感也有了;孩子们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接下来,我安排小组讨论,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三个小组板书展示,有三种答案,虽然只有一个小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通过我们师生一起交流、探究,梳理血液循环的途径,孩子们很自然的交流,知道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课堂知识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课堂是师生整体的融合投入,我忘记使用准备好的课件和模型;课堂结束前2分钟,我机智的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题:氧气进入细胞后,是怎样被细胞利用的,最后又变成了什么物质?让孩子们进行思维延伸。下课铃响了,我和孩子们都有点恋恋不舍,我在陶醉中走下了讲台。
三、课后思维
课后,我也听到了学生、家长、教师的真实声音,学校理化生教研组也对我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汇总起来,大概有这么一些评价。
1、来自学生的评价:肖老师的课堂自然、亲切,听懂了,有趣、好玩,真正的生物课,想换生物老师。文锦泽同学说,老师,我一辈子记得你指着我头表扬我的时候。
2、来自家长的评价:谢小蝶同学的爷爷从巡田乡村到学校看孙女,刚好碰上我上示范课,他站在教室外全程听完我的课。下课后,他特意找到我说,老师你的课上得真好,讲得非常清楚;我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这堂课我听懂了。我当时感到很惊讶,我问他是不是退休老师,他告诉我他是农民。我真的感动了,教书二十余年,还是第一次得到一个农民伯伯的表扬。这种真切的感受,也是我一辈子的记忆。
3、来自教师的评价:一堂真实的课,让人钦佩的课,课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已充分体现,课堂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课堂设置的核心问题就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能贯穿整个课堂;在探究问题时,是否要一个一个的完成,理科学科,一些专业性的知识点老师要亲自讲清楚,PPT课件和模型要是使用了,课堂会更美。
4、来自教研人员的评价:课始激情情始生。以疑激情,以境生情,情境交融,情情互通,思想在激荡,心灵在碰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在于析,由此把课堂推向高潮。课中悟情情更浓。学生自主学习,由激情到悟情,由悟情到悟道,从而开启思维、活跃思维,内化为学生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最后由悟道到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愉悦。课终喑情情未了。课后留白于学生,犹如一部好戏谢幕了,让观众仍能钟情于它,引起观众的无限暇思,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收获:
1、有种自我成就感。学生成就了我,家长成就了我,同事成就了我。
2、达到我的初衷。我平日研究的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在这堂下水课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也收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3、课改永远在探索的路上。课堂语言的精炼,多媒体恰到好处的使用,课堂机智的评价等等都是一个个永远的追求。
心在哪,风景就在哪。教研路上,课改途中,我找到生活的色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焕发出异样的生命
2018年4月25日
4月18日,我在初中七年级58班上了一堂原生态的生物示范课,这堂课就如一块小石子丢进湖里,激起点点浪花,让我内心又泛起了些许涟漪,现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课前思维
聚焦心神
作为教研人,二十余年的教研积累,我提出了真实课堂的“七要工程”,即理念要新、目标要准、模式要活、课堂要真、评价要灵、效果要好、反思要深。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我尝试实行初中生物“五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每堂课针对一个课题;设计好一个核心题目(图、表);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并且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再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后,深入探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再追问一个问题,进入更深层次探究;最后是总结反思。即“一课、一题、一问、一追、一思”。去年10月,我在《醉了,我的课堂》的教学反思一文中,初步阐述了“五个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今天的这节课应该算是“下水课堂”,虽然不够成熟,但也是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校教师会上,我多次提到我校初中的课改已进入深水区,真实课堂到底如何呈现?基于这些思考,我带头上课,随机选课题,随机选班级。
这堂课的课题是《血液循环的途径》,本课题共分二个教学课时,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二、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在设计课时,我坚持问题导向的理念,设计了两个问题:
1、氧气如何到达组织细胞?
2、打针注入的青霉素如何到达发炎的部位?
这两个问题的思维点贴近生活,亲切、自然。通过第1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引出肺循环的途径;通过第2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引出体循环的途径,其中氧气的运输又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这两个问题已融合了教学目标,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科学、有思维含量,为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设计的目地就是真实展示“五个一”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理念新、目标准、模式活、课堂真、评价灵、效果好、反思深的理念;以期达到抛砖引玉,探讨课改深水区的模式。
二、课中思维
触碰心灵
最美风景在途中。在课堂中,我总始终抓准每一个思维点,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灵感突显的,我都会即时智慧处理。上课前,我还注意了仪表,特意换了一套新西服,新到一个班上课,争取闪亮登场。听课教师很多,我首先用自己生病打针的实例,抛出话题“药物怎样到达生病的部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激情高涨,气氛异常热烈。话题打开了,我顺势展开说,通过体育锻炼才会身体好、身材好,才显得才帅。体育锻炼时会大量吸入氧气,而氧气如何进入组织细胞的,第一个问题引出来了。
另一个问题是老师牙疼打针的青霉素如何到达发炎的部位。孩子们带着感恩的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完成了学习任务;展示时,孩子们安静了20秒钟左右,没一个主动回答。我一下急了,再追问,三组最后一高个同学(后来知道他的姓名是文锦泽)站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当时也好激动,表扬他的不是答案的正确性,而是指着他的头表扬他能第一个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朴实的话语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他声音宏亮起来了,接着,我便鼓励他上台讲解。他走上讲台,那严肃讲解的样子,俨然一副老师的姿态,此时,教室里发出雷鸣般地掌声,我站在一旁,适时评价,适时点拨。课堂沸腾了,师生互动自然了,孩子们的思维灵感也有了;孩子们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接下来,我安排小组讨论,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三个小组板书展示,有三种答案,虽然只有一个小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通过我们师生一起交流、探究,梳理血液循环的途径,学生们很自然的交流学到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课堂知识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课堂是师生整体的融合投入,我忘记使用准备好的课件和模型;课堂结束前2分钟,我机智的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题:氧气进入细胞后,是怎样被细胞利用的,最后又变成了什么物质?让孩子们进行思维延伸。下课铃响了,我和孩子们都有点恋恋不舍,我在陶醉中走下了讲台。
三、课后思维
播种思维
课后,我也听到了学生、家长、教师的真实声音,学校理化生教研组也对我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汇总起来,大概有这么一些评价。
1、来自学生的评价:肖老师的课堂自然、亲切,听懂了,有趣、好玩,真正的生物课,想换生物老师。文锦泽同学说,老师,我一辈子记得你指着我头表扬我的时候。
2、来自家长的评价:谢小蝶同学的爷爷从巡田乡村到学校看孙女,刚好碰上我上示范课,他站在教室外全程听完我的课。下课后,他特意找到我说,老师你的课上得真好,讲得非常清楚;我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这堂课我听懂了。我当时感到很惊讶,我问他是不是退休老师,他告诉我他是农民。我真的感动了,教书二十余年,还是第一次得到一个农民伯伯的表扬。这种真切的感受,也是我一辈子的记忆。
3、来自教师的评价:一堂真实的课,让人钦佩的课,课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已充分体现,课堂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课堂设置的核心问题就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能贯穿整个课堂;在探究问题时,是否要一个一个的完成,理科学科,一些专业性的知识点老师要亲自讲清楚,PPT课件和模型要是使用了,课堂会更美。
4、来自教研人员的评价:课始激情情始生。以疑激情,以境生情,情境交融,情情互通,思想在激荡,心灵在碰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在于析,由此把课堂推向高潮。课中悟情情更浓。学生自主学习,由激情到悟情,由悟情到悟道,从而开启思维、活跃思维,内化为学生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最后由悟道到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愉悦。课终喑情情未了。课后留白于学生,犹如一部好戏谢幕了,让观众仍能钟情于它,引起观众的无限暇思,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收获:
1、有种自我成就感。学生成就了我,家长成就了我,同事成就了我。
2、达到我的初衷。我平日研究的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在这堂下水课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也收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3、课改永远在探索的路上。课堂语言的精炼,多媒体恰到好处的使用,课堂机智的评价等等都是一个个永远的追求。
心在哪,风景就在哪。教研路上,课改途中,我找到生活的色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焕发出异样的生命力。
2018年4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