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初读《平凡的世界》
2016年7月初那会儿,和好友聊起那在看的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他非常诧异地笑着说:“人家经常不是说么,一般上过学的,就算再不爱看书,也都看过两本书,那就是《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都有点不敢相信你原先没看过《平凡的世界》,最近怎么突然想起看这本书了……”。
“其实也不是专门看的,这几年都没怎么好好看过书了,还是上个月底去老校区办毕业手续的时候中间有点空隙,就跑到图书管理坐了坐,无意中从书架上拿了第一部看了几章,感觉差不多是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写咱们这边的生活,而且感觉写得不错。《穆斯林的葬礼》是中考结束以后就看了的,确实写得很好,是一段非常唯美的爱情故事,看完对于当时的心境也产生了长时间的影响……” 我说。
“你可以先看看电视剧,感觉拍得和小说差不多。这个小说是讲咱陕西榆林那边的故事,而且有不少人说孙少平其实就是真实生活中的作者路遥本人。比如说孙少平后来在煤矿上干活……” 好友接着说。
“你先不敢剧透,我第一部才看到20几章,总共有三部呢,剧透了就没看的动力了,哈哈。” 我赶忙打断他。
“不过我觉得《穆斯林的葬礼》写得更好,尤其是那种意境的刻画……”
在具体对小说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之前,我想借着这片文章刚好澄清一点外省同学对我家乡的误解。在我上大学和研究生的这几年里,当我提起自己是陕西关中人时,几乎所有同学的反映都是你们那边是不是常年飘着黄沙的黄土高原、 家家户户都住在窑洞里面、然后头上都裹着个白毛巾、经常在山沟沟上唱民歌…… 以前我很困惑大家的这种误解,在读完路遥《平凡的世界》以后,我大概了解了这种说法的出处和缘由。不得不感叹这样一部小说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深感自己很少读国内优秀小说上面的这种没文化。是的,当我提起家乡在陕西的时候,外省的同学产生的画面感正是《平凡的世界》里面所描述的那种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的民风面貌。


其实这也是在看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心情感到沉重的一个原因:我清晰地知道,这个暑假是自己上大学以来在家待的最长的一个暑假,也将是在家的最后一个暑假。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后门外的桐树下静静地看书或者回想。我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看门外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酥梨苹果园、两颗成参天之势的大桐树,院落里的大堆柴火、黄瓜藤蔓、从石棉瓦沿上投射下来的灿烂阳光和从树叶间透过来的醉人月色。我甚至在很多年后又像小时候一样,夏夜独自一人睡在门外、和母亲在夜里用水泵在田地里浇庄稼,也像在大城市生活的这几年常常望着天空想看到密云暗涌,只是乡村总是那么让人心灵宁静啊,在晴朗的天空中我看到了黎明大片的火烧云和傍晚蓝天中朵朵白云渐渐消失在沉沉落幕中。甚至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也觉得院落地面上的青苔和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可爱! 大渠上成堆自然生长的牵牛花和树根旁成堆的蚂蚁是多么美妙的风景!让人心情澎湃的是雨后在门外看到了大片彩虹,夜晚在田野里依然是璀璨而密布的星空!这个平凡的世界便是我从小生活、始终热爱的世界。
1.命运的捉弄和转折
现在谈谈自己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理解吧。可以说整部小说的背景和线索真的很多,运用一种史诗般的气魄来生动概述文化大革命前后黄土高原这一代农民的生活和巨大变迁。作者路遥在写整部小说的过程也在35到40岁之间,对于故乡深沉的爱和在不惑之间对生命的理解全在本书之中了,这是我这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所无法全数洞悉和体悟的。因而我只是从感性的方面来说说里面有些人物和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孙少安,他个子高大、面容俊朗,脑袋也很好使。上小学和初中成绩基本都是名列前茅,因为家境贫困的原因在考上原西县高中后,放弃了继续就读的想法,在13岁的时候就回到双水村和老父亲孙玉厚一起干活、支撑整个家庭的烂包光景。孙少安的一生可谓波折起伏:和弟弟孙少平、妹妹孙兰香相似,他因为聪明的脑瓜和不懈的努力,度过了贫困而快乐的童年,这大部分归功于从小和他青梅竹马的田润叶,无论是一起抓泥巴、在河边玩耍、帮他缝补破档的裤子,润叶始终像天使守护在身边,带给他最温暖纯真的一段记忆。可以说中考过后是他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家里的几口人中。除过老实本分的农民父亲孙玉厚,整日病坐在炕头上的老奶奶,还有身体不好的母亲、年级尚幼需要吃饭上学的弟弟妹妹。他二话没说在拿到高中录取通知的同时就回到了双水村。

他继承了父亲的勤劳朴实,加上有一些文化程度,因而几乎成为村里最出色的农民,并每年都以全票当选双水村第一生产队的队长。回到农村以后,他心里虽有遗憾但从不抱怨,只是勤劳干活和营务庄稼,皮肤晒得黝黑,身体也变得壮实,逐渐取代父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这样平静的日子重复了七八年以后被他和润叶所处的尴尬年龄所打破——彼此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虽然善良脱俗的润叶不顾家人反对、不在乎物质和世俗并对他表达了爱意,然而由于现实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孙少安感到幸福炙热却望而却步。是啊,他知道润叶心里有他,而他又是那么喜欢润叶,在他心里,润叶总是那么纤尘不染、无私善良。而自己就是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注定是一辈子要当农民的,怎么能配上美丽的润叶呢? 这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遗憾和转折点。
于此同时,家里也琢磨着给他找对象的事情,按理说像少安这样的年青后生在双水村甚至在东拉河一代的农村里都是挑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女婿。然而因为家里出不起彩礼,他阴差阳错地从山西带回来二妈贺风英自家侄女贺秀莲。秀莲从小丧母,但靠着父亲和上门的姐夫、姐姐,家境还算殷实。秀莲本人也老实本分、异常疼爱丈夫少安,并用实际行动陪伴少安风风雨雨走过了往后的日子,直到最后患上肺癌。从山西取回秀莲后,两个人住在养猪场旁边过起了日子。秀莲不仅让少安感受到温暖体贴的如蜜爱情生活,并在一年后为少安生育了一个男孩虎子。
孙少安因未通过公社而私自丈量自留地给生产队的农民们(目的是有更多的猪饲料完成国家养猪的硬性指标),因而受到公社批斗(并不严重)。这件事情实际为后续少安开办自己的企业(砖窑厂)埋下了伏笔。仅仅在第二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生产责任制代替公社集体生产,少安和秀莲就不再被整个生产队羁绊、出来单干了。夫妻同心协力加上精力充沛,他们营务庄稼的本事自不必说,渐渐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他们在村里南边开办起了自己的小窑厂,这算是少安命运的第三个转折点。
2.家庭矛盾和平凡生活


小窑厂在改变家庭面貌的同时却也加深了家庭内部矛盾,这就是秀莲与丈夫和整个家庭间的矛盾。与现代社会常常出现的婆媳矛盾不同,我们能够看出秀莲并不是一个斤斤计较闹婆媳关系的刁蛮媳妇,相反她时时孝顺公婆、疼惜丈夫。正是她这种对丈夫的过分疼爱和家里特殊的贫困环境,让少安这个至情至孝的人对她产生反感并动手打起了她。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少安最本质可贵的品质,他能够顾全大局、勇于牺牲,为了家庭不止一次做出牺牲和不断的付出。润叶对于他而言,无疑成为青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然而生活的重担让他和润叶在今后的岁月里几乎再无实际的瓜葛,虽然他们常常心念彼此。事实上,这个阶段,算是少安事业上的第一次腾飞,也是他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在农村和乡亲们面前扬眉吐气。
他利用开办窑厂赚的钱,在村口建起村里最气派的一个三孔窑洞。在父母的坚持下,也和整个大家庭分了家。自然而然的,少安的三口之家成了村上乃至镇上的先进。少安本人也因此被公社选中作为唯一一个万元户骑着大骡子在地区的“夸富会”上受到表彰。虽然在这些万元户中他是底气最不足的一个,但这一次“夸富会”对少安的影响却是深刻而长远的。一方面,在他事业的起步阶段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外界的承认。另一方面,在和同寝室胡永和这个可以说是当地最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晚上交谈中,使他这个一直生长在小天地的人扩展了视野并有了更大的野心和目标。同时,在孙少安身上更可贵的一种品质不止一次体现出来,就是他重情重义和与生俱来的责任正义感。当田四和田五兄弟两在投奔自己的儿子田海民不成的情况下,他对于身边类似的劳苦人民买不起化肥的同情和责任更使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扩大自己的窑厂,这样就给村子里经济不景气的农户提供了工作机会、也帮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孙少安很快和父亲孙玉厚以及妻子商量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到孙玉厚老人实在是一个再开明不过的农村家长,在大事上他从不干涉儿子的想法而总是想方设法默默支持。妻子秀莲更是义无反顾地全心支持丈夫,无论在之前的穷苦日子里还是之后漫长的岁月中。这使我们在感叹少安辜负润叶这样一朵世间少有的雪莲之余,不得不注视到秀莲这朵韧性生长、始终温暖的野百合。我想,可能相当部分幸福的人生活都是这样子吧。
3.事业起伏和人情冷暖


打定主意以后,少安先是通过同学公社书记刘根民贷款了几千块钱,以及秀莲从姐夫那里借的一点钱。第一次将窑厂规模扩大,带着乡亲们的祝愿、窑厂很快筹备完成。开动机器那天,甚至在自家大摆了几桌、宴请了县委和公社的全体领导。在二爸孙玉亭的鼓动下,他在全村乡亲面前光荣的完成了和县长周文龙的“火炬交接”仪式。为他们这个世代处于贫农的古老家族在全县人民跟前挣得了面子。然而老父亲孙玉厚心里却有一丝不详的预感(虽然我们知道玉厚除了穷,唯一的缺点就是偶尔有点迷信,但同时我们不得不说他老人家是有人生信仰的)。果不其然,经过半年多的忙碌和投入、在砖胚子出场的瞬间,无情的打击降临到了孙少安乃至整个家庭的头上。这次雇佣的工艺师河南师傅和上一个河南师傅技术差得远,而只是能嘴里说出一套空泛理论。
因为事发突然而没有一点点防备,这个打击对于少安几乎是致命般沉痛的。经济上自不必说,他欠下了一屁股外债,那时候的几千块钱对于一年下来、拼死拼活还要养家的他可以说是个无底洞。比欠债更让人痛苦和不可接受的是,那些之前他处于善心帮扶的乡亲父老、甚至光景过不前去的二爸二妈也追着讨要工资和冷嘲热讽,在这一点上,和世俗人类并无差异。人们总是在你拥有财富和辉煌的时候谦恭的依附和投来赞扬的目光,而在你暗淡艰难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候变得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而让人痛心疾首的莫过于这里面是一些与自己产生感情并且亲密关系的人。是的,物质上的打击迟早一转眼的功夫就烟消云散,但精神上的打击却像永远无法填补的沟壑。但我们应该怪这些贫困的父老乡亲吗?他们也只不过是心急火燎地想挣几个钱、好使自己的庄稼有个起码的收成!
人的自私和狭隘在物质缺乏的时候会表现的袒露无疑,这一点是不分地区、国界、种族和肤色的。这次挫折算是少安命运的第四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多的光景里,他一改往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变得萎靡不振、昏昏度日。只是常常上山营务点庄稼,把破窑厂的事情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在常人看来少安一家是永远再也翻不过身了,甚至连少安一家人也这么觉得。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关口和大灾难面前,那些始终真诚的感情会紧紧地抓住一个人,将他从地狱般黑暗的深渊里、像一把有力的双手一点点拖上来。
这时候,眼见乡亲们急着用钱,同时这样的烂摊场、公社已经不可能再给他们贷款,秀莲便找姐夫常有林周转了1000块钱解了燃眉之急。我们看到,父亲孙玉厚、妻子秀莲、家里老小,二队长金俊武和同学刘根民在这些时候都给了少安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所谓患难见真情,由此可以见。而这些鼓舞和真情在我们整个人生历程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无比美好,这也或许是一个人心里更强大力量的来源和在挫折面前始终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4.重新爬起来和蜕变


在这期间,唯一令人慰藉的是在妻子的坚持下,他们有了女儿燕子。就在少安沉寂了一年多仍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回偶然和胡永和的重逢又一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胡永和在县城3000多块钱的贷款临时不用,写了个纸条中转给少安。这或许就是生命中冥冥安排的贵人吧,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遇到!
虽然孙少安整整沉溺了一年多,但是他始终明智的是没有卖掉机器用来还款,因为这些必然是他东山再起的资本。有了依靠胡永和关系周转的3000块钱,加上父亲孙玉厚拿出来压箱底的1000块钱(事实上是弟弟少平在外打工给家里不断邮寄的,想给父亲建一个全村最好的窑洞),刚好足够用来重新开动机器。
有了第一次的失败经验,孙少安变得谨慎稳重一些,而且这次重新雇回了第一次负责工艺生产的河南师傅,并精心料理窑厂的里里外外和各个环节。然而窑厂开动没几天,他从别县贷款的事情被人告了,人家催着几天内必须还款。而解救这一困局的正是同学刘根民和县长周文龙。这算是少安命运的第五次转折吧。个人觉得,再伟大的人也都有低谷的时候;再平凡的人也总会有波峰的时候。虽然长短和次数无法预料,但正是这些波峰和波谷相互延续着组成了人的一生。因而总结起来,少安的这次东山再起离不开亲人、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当然也离不开机遇和贵人相助,可以说这些机遇是冥冥之中安排的属于一种偶然,也可以说是基于他之前的努力、有机会开拓视野扩展人脉而顺理成章的一种必然。
往后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容易了,然而由于多年的操劳,加上父母和妻子都有些迷信,生病时不去医院而偏信村子里的算命先生刘玉升、导致妻子秀莲的病情一再加重。在这里,孙少安的两重可贵品质再一次凸显出来,他不仅还了父母的1000块钱,还添进了两倍的钱给他们建了一个全村最气派的三孔窑洞(起先这件事并没有告诉少平),这是他孝心的又一次表露。经过这次大风大雨的洗礼之后,整个家庭又过到了一起,秀莲甚至对父母比少安还要操心一些。其实这也是我们人世间的感情,那些同甘共苦过的人、才会更加珍惜彼此,因为即使在争吵分歧的日子,他们不会忘记曾经的默契同心和荣辱与共。
5.浓浓乡情和社会责任


又过了不久,孙少安再一次贷款10000元把公社里一个更大的窑厂承包了,而把自己的窑厂承包给了工艺师河南师傅。这样河南师傅仍然帮他把关技术,而他也能够同时从两个窑厂盈利。很快就还清了贷款并成为村里乃至公社和全县的首富。就在这个点的前前后后,胡永和鼓动孙少安去一起投资电视台拍摄的《三国演义》,目的就是为了扬名。人就是这样,从来都不会满足。当穷苦的时候,心里想着的就是吃饱饭,一旦赚了一点钱还想赚更多,有了更多的钱、野心和胃口只会越来越大。这也是资本的力量,从古至今,不得不承认,在本质上来说资本才是第一生产力。
当孙少安、胡永和想跟着去投资电视剧拍摄、路过桐城煤矿时,弟弟的一番话让他清醒了一些。于是他决定不用一万五打水漂,便撒了个小谎婉拒胡永和回家了。在“神仙”刘玉升修建庙宇的刺激下,和偶然来到之前破旧的小学教室旁的瞬间,他产生了强烈的想法:要给双水村做点事情。他甚至回顾了双水村建村以来三四个对历史发展进程有影响的人。可能,这是处于这个位置的人的一种必然的自觉性。在这点上,我个人觉得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企业家要远比国内的企业家做得好。但与投资《三国演义》不同的是,少安的出发点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虎子和村里的其他小孩现在上课的环境太差(原先的学校在放猪饲料的窑洞里面),而不是本着获得名声的目的。
因为这件事情是为乡亲们和孩子们谋福利,因而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大家也纷纷掏腰包尽了绵薄之力。在二队长金俊武的大力操办下,新的小学院落终于落成。双水村迎来了普天欢庆的一天,县委和公社领导纷纷被招待以后,和少安夫妇一起出席揭牌仪式。这一天,少安和整个孙家等待了很多年、很多辈。不幸的是,妻子秀莲被诊断患上肺癌。
可能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说有点严重了,但客观来讲任何的革命和深刻变革都是要付出重大代价的。到此,我将小说中孙少安这个主人公前前后后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一点感悟写出来。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至少三次,印象特别深刻。“绝不能松劲! 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这大概是对孙少安这个人一生最好的诠释了。他从很小就有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在情感或是事业的挫折面前,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悲伤,只能立刻缓过来、重新站起来作为架辕人去领导自己的家庭。
我想孙少安大概是作者路遥想通过小说表达的一种人生态度,然而无论在性格或是情感上,他也只能占据到最多二分之一。(当然这属于我自己的见解),在其他人物的性格上,我们似乎能够发现更多的东西,除过性格和情感,也包括他的一些理想和希冀,其余的部分后续将分别通过田润叶、孙少平、田晓霞、田福军、等人来描绘。
-----------------------------------------------------------------------
本文作者:晨枫 图由作者摄于洛杉矶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每周六晚,准时与您相约~
更多精彩原创文章(书评影评、诗歌散文、哲学宗教、旅行美食)、请戳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时光》,同时欢迎大家踊跃加入、投稿、分享和交流~
《时光》2017年第一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