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史记》百讲,学习笔记系列014-1
取代夏朝的是商朝。
商朝从哪里来?因为什么崛起?
在一般教科书的叙述里面,夏朝是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被它的下属商所推翻,建立新的全国性政权商朝。
因此在时间轴上,夏是早于商,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继承关系,又呈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姓”如何出现?
在《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中可以看到,从尧的时代就任用了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锤、益、彭祖等十个人。
舜的时代,分别让契担任司徒,以五教治理百姓,让后稷播种五谷。
契是商人的先祖,后稷也就是稷,是周人的先祖。
很明显夏商周三代并不是先后记起的,而是从远古以来就同时并存。
可以发现《史记》在叙述氏族源流的时候,讲到了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也就是说他们同出一源。
这是大一统时代对民族血脉的整合性记载。
可是从夏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
前面的五帝都是只有谥号,例如黄帝号为有熊氏,颛顼称高阳氏,帝喾称高辛氏,帝尧称陶唐氏,帝舜称有虞氏,接下来的帝禹为夏后氏,变成以国为氏,而且还出现了“姓”,叫作姒。
商和周都继承下来,契为商氏,姓子;稷为周氏,姓姬。姓从氏独立出来,自成一支。
姓的出现,是出于氏族扩张的需要,以后演化成为非常纷繁复杂的姓族,恰好和华夏族向各地迁徙、繁衍、治邑、开国的过程是一致的,夏显然是变化的开端。
夏商周三代始祖同时出现,改变了用大一统帝制的眼光看待上古时代的误解。
那个时代都邑方国林立,从夏开始(也就是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了都邑方国的整合趋势,形成了若干氏族联盟。
夏首先成为中原氏族联盟的盟主,传了十四世十七君。
因为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所以也称十七后,下传到最后一代君主桀,传说他荒淫无道,都邑方国纷纷背离了他。
在东方的商正值强势的领袖汤在位,他起来号召方国一起推翻夏,于是爆发了战争。
商汤率领70辆战车和6000勇士出战。
桀拜走鸣条(古地名,在今山西省安邑县的鸣条冈,为成汤败桀的地方。见晋陆机《猛虎行》:“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被商汤放逐而死。
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汤武革命”。
经过帝制时代人们的想象和粉饰,仿佛成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壮举。
实际的真相是更换都邑方国的盟主。
来自东方的商,取代了中原的夏,成为新的方国领袖。
随着时代推移、人口繁育,盟主的权利在逐渐加大,对各个方国的控制力也在增强,这是总的趋势。
或许在当时看的不一定很清楚,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再回头望就暴露无遗。
这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进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