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问若兰芳

作者: 逸风景衣 | 来源:发表于2022-12-07 16:02 被阅读0次

  关于潘姓的起源,可考的三种说法为“姬姓潘”“改姓潘”“命姓潘”三种,但追根溯源,仍无法追溯出潘姓所出现最早的痕迹。

  公元812年的《元和姓纂》中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子伯季食采于潘因氏焉。”又有《广韵·潘》中言“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因此,后世多以武王分封诸侯,毕公四子季孙被封至潘地,后取潘为姓,作为潘姓发展的起始。而事实上,潘氏源流的相关资料多以失传、焚毁而变得无从可考,该论断的正确性也有待商榷。

  直至季孙三十八世孙伯明南渡,迁居吴兴乌程,潘氏开始有了具体的地域记载。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曾在《纯孝里世谱源流》中记:“重公传攻,又讳伯民,仕晋,为猛烈将军,从元帝南渡,始迁吴兴之乌程。”表明吴兴潘氏的历史,是从潘伯明开始的。

  自此后几代,从桂林太守公潘真之、司徒公潘沔共七代传至于潘综,他们世代都居住于乌程的汇沮(今环渚),也就是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皇帝下诏成为纯孝里的地方。

  “居纯孝里,即当以纯孝公为祖。”中所说的纯孝公就是潘综。相传东晋末年,孙恩之乱爆发,妖党横行,引得百姓四方流亡逃窜。潘综亦和其父亲潘骠一起逃避祸乱。时以其父七十高龄,难以行动,于是对其子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没办法逃走了,你一个人逃,还可以躲避祸患,不要让你我父子两个都被贼人诛杀。”潘综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却不忍留老父一人面对奸邪的盗贼强徒,遂对着贼人叩头,说:“我的父亲年纪大了,希望你们能放我们一条生路!”等到贼寇追上,其父见儿子两难,遂请求贼人放其子离开,自己愿意一死。突然,其一贼人挥刀向其父砍去,潘综立马便将父亲护于腹下,贼人只能将刀转向潘综,其被砍的头破血流,身上共有四处伤口,很快潘综便昏迷了过去。后来另一个贼从旁边跑过来,对其他的贼说:“潘综以身救父,不惜以血肉之躯相抵,此为难得一见的孝子,怎可轻易被吾等斩杀,如若不幸死于我们的屠刀,天将降下不详的预兆。”此言一出,贼人们绝不敢继续,父子俩才得以免于灾祸。

  潘综救父的行为不仅是“孝义”之举,更是“忠义”的表现。自汉代设立察举制以来,以孝廉从仕者繁多。很快,潘综乡人秘书监丘继祖、廷尉沈赤黔便因潘综救父这一“异行”,廉补其为左民令史,授予其遂昌长一职,任职期满便可回家。等到太守王韶之到访吴兴郡,闻潘综“舍身救父”,颇有所感,遂举荐其为孝廉。尽管潘“四科难该,文质寡备”,但以其“孝义迈俗,拔萃著闻”,是朝廷所需之人才,遂仍力荐其为孝廉。由此可见,忠孝在当时的社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到了元嘉四年(427),有司便上奏,改潘综之住所为“纯孝里”,租布三世后,潘综与其妻王氏合葬于大钱湖口。因此,纯孝里的名称即起于“纯孝公”潘综,后世诸多有关潘氏一族的文章中,也开始使用“纯孝里”一词来指代汇沮,像《吴兴纯孝里潘氏世谱》《纯孝里世谱源流》就直指出这是“纯孝里”的家族世谱。参考另一本书名《汇沮潘氏世谱》,也可以说明纯孝里就是汇沮。

  至纯孝公后,潘姓子弟多为分散。延传四代至潘义,其一弟潘仲就迁至金华,另一弟潘侁则迁居处州。后又传四世,至御史公潘琰,其再传至其二代子弟潘兴义,生潘仲阳。到了纯孝公十二世孙潘仲阳时,其因皇帝赐其进士之职,任三山县令,故因官随迁至福建建阳,而其另一子潘良辅则迁于烟川。又过六世,至于潘逢辰公,又迁到了婺源桃溪,这在《纯孝里世谱迁居》中有所记载:

  “纯孝而后,凡十二世,为仲阳公,迁福之建阳,则自吴兴而福建矣,又六世至逢辰公,自福建而迁婺之桃源,为徽州潘氏,又十二世至万一公,复归於乌程,此纯孝里之正派也,其余本盛公之丐迁义(宜)兴,彦光公辉迁温州,和叔公仲迁金华,其弟先迁处州,孟阳迁新安,皆由乌程而去可考也……”

  这些潘氏子弟在后续大多没有在纯孝里继续留下更多的历史足迹。但是据说纯孝公潘综的九个儿子各个才能非常,颇具名望,或许也算是一种遗风的继承。

  岁月播迁,几经辗转。婺源桃溪后再传十二代至潘万一公(葬于湖州南门道场山)时,方得迁回旧址,重回乌程汇沮(今环渚)。潘氏与吴兴的渊源不仅没有随着其后世子孙的迁移而有所泯灭,反而在不断地变迁中迅速的发展起来。许是宿命使然,吴兴潘氏在延续了纯孝公所积累下的世代家业的同时,也向后世呈现了吴兴潘氏的百态人生。在《纯孝里世谱源流》中就记录了这段历史,其道:

  “故婺之桃溪又十二世,至万一公,复迁于乌程之汇沮,而纯孝公之世业,遂有今日矣,故溯流穷源,当以毕公为始祖,而以纯孝公为中兴。......居纯孝里即当以纯孝公为祖,乌程之有潘氏,则自伯民公始。”

  上段梳理、总结了潘氏发展时的重要节点。自毕公高分封于陕西西安附近的毕地,其才能将其子季孙封至潘地,开潘姓之始;后再以潘伯明随晋元帝南渡,迁至吴兴郡,作为吴兴潘氏的开始;直至潘综被封以“纯孝公”,吴兴汇沮以“纯孝里”的名称走进了潘氏发展的长河中,从忠义孝子到名门望族,潘氏在吴兴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其历史悠久上,也展现在其丰厚的家族底蕴之中。

  汇沮乃东晋后易名。其前身为槐溪(因村旁河侧多槐树而得名),后又因为其四周由大钱港和北横塘港支流等河水环绕,名其为“外溪”,今位于吴兴区环渚乡外溪村处。

  吴兴环渚一片,为潘氏聚集处,多以潘家坝和潘家湾称。可“外溪”却没有冠以潘姓,反而继续沿用了“汇沮”或者“槐溪”的古称,这又是出于什么缘故呢?

  有专家学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在《潘季驯祖系及故里汇沮名考》该篇中指出这是因为潘氏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潘伯明从荥阳郡南迁至吴兴乌程县外溪后,并发展成为吴兴一大宗姓的重大事件。同时根据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词海》指出:“汇(huì):众水会合和类聚之意。沮(jǔ):古水名。系指“周朝发祥地即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的沮水。”在《尔雅·释水》及《水经注》中也提到了“濋”chǔ)“沮”音近,一说沮水即水,是济水的岔流诸如此类的观点。

  很显然,以“汇沮”传世,一是因其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其涵盖了自季孙以来,以潘冠之的姓氏,最先在沮水之滨开始繁衍生息,后随着潘伯明的南渡,迁至吴兴,在太湖南岸再次聚集的历史渊源。其二是此名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自家谱源流中记载,其多以“汇沮”作为指代“外溪”的名词,而潘姓子弟曾散于“吴、楚、齐、越、燕、赵之间,曰上海、曰新昌、曰淮安、曰婺源之桃溪者,此皆纯孝公之后也。”故汇沮一词自东晋发源,承载着潘氏家族的历史进程,遂不以“潘”而牵强改名。

  以上所提到的世谱源流是为潘氏后人——潘季驯所撰。其发扬踔厉,以身体力行穷尽余年之力,谱写千秋之册,可其并非以谱写家族源流而闻名于世,相反其以治水为先,开了近三百余年的治水先河。

  潘季驯乃纯孝公三十八世孙,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湖州吴兴)人。嘉靖二十九(1550),潘季驯登进士第,在江西、广东一带做官,因当时官僚地主侵占民田,勾结官吏以避赋税,致使“私家日富而公家日贫,国匮民穷”,遂行平里甲法,以遏不良之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到万历二十年(1592),历时二十七年,    潘季驯四度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黄河和运河的治理,并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刷浑”的治运方法。其也因治水之功而官累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等书。

  自潘季驯治河三百年后,一些西方的水利专家向清政府曾提出“双重堤制”,沿河筑堤以减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可该方案早在三百年前就被潘季驯所提出,张居正曾评其:“比闻黄埔已塞,堤工渐竣,自南来者,皆极称工坚费省,数年沮洳,一旦膏壤。公之功不在禹下矣。”就连德国河工专家恩格斯也称赞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就足以想见潘季驯的治水理念和方法的超前性。

治水名臣—潘季驯

  潘季驯不仅是一个厉害的“治水”专家,还是一位心忧天下的仁者。据说,其曾在削职回乡路上,望见湖州北门苕霅两溪汇合处的水势湍急,使得当地的交通不变,遂捐出二千五百两,并亲自督工建桥,历时五年完工,因此该桥称为“潘公桥”(今在湖州北门苕霅两溪汇流处,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该桥不仅寄托着潘季驯忧国忧民的胸襟,也以坚固的桥身、古朴的外形和精湛的的技术展现了潘季驯高超的建桥技术。

  到了中国近代后,湖州出了一位以“徒步”走出国门的有志青年,他就是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的第一人”的潘姓后裔——潘德明。

图源网络 潘德明像

  潘德明自七八岁起。便常绕着湖州城长跑,还阅读过大量有关世界地理和旅游的书籍,这些书籍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幼小的种子,也让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和向往。1930年夏,上海几个年轻人自行组建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并在《申报》发表宣言,称他们要承担起民族重担,以徒步发扬中华民族历史荣光。此时正在南京经营一家餐馆的潘德明,得知这个消息后,毅然决然的放弃经营着的事业,赶赴上海,加入到步行团中。不巧的是,当时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已经到达杭州,潘德明又乘车赶往杭州,与步行团汇合。

  可由于种种原因,其他的成员相继退出,最后只剩下潘德明一人。仅凭骑自行车和徒步的方式,潘德明的足迹就遍布了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并在其随身携带的《名人留墨集》上留下了20多位国家元首、名人及1200个团体的笔迹,其中包括了诗人泰戈尔、印度圣雄甘地、德国元首希特勒等享誉世界的名人,都曾和潘德明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潘德明的壮举不止在于他历时七年的环球旅行,还在于他每到一处,在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的同时,也不断发扬着他的体育精神。

  1937年7月,潘德明终于回到上海,结束了他的环球冒险,并以其独行天下、穿越五洲、自行万里、环游世界的英雄壮举,轰动世界,至今仍受到九州大地每个人乃至全世界体育爱好者由衷的尊敬和爱戴。

  除了潘季驯、潘德明这样有过卓越功绩的潘姓后代,像潘大复、潘炯等人也都通过整理和重修吴兴潘氏世谱的方式,延续着纯孝里的美名。也正是由于这样一批有着强烈宗族观念的子弟,吴兴潘氏的历史,才得以在世代的积累中历久弥新。

吴兴潘氏,自忠孝而兴。以“汇沮”之水发端,留万古长青之美名;以“纯孝”所启功德,开万世不朽之功名。

相关文章

  • 淑问若兰芳

    关于潘姓的起源,可考的三种说法为“姬姓潘”“改姓潘”“命姓潘”三种,但追根溯源,仍无法追溯出潘姓所出现最早的痕迹...

  • 五绝.蕙兰

    皎皎馥芳含,疏疏片叶惭。 千红皆不瞅,恐负一姝兰。 (以此赠妻淑兰)

  • 这,是个问题

    “淑芳,淑芳……”干完活儿刚来茅厕的我,听见婆婆在院子里大声喊我的名字。 “干什么?”我答应着问。 往外走的时候,...

  • 上海城里的姑娘们(八十二)

    刚走出上海火车站,吴淑琴就遇到了杨晓兰。 “你还认识我吗?”杨晓兰问。 “你就是杨晓兰吧?”吴淑琴说,“我们俩已经...

  • 大寒

    孔子云:“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 人生若如兰

    人生若如兰 淡雅素真 独自芳芬 无人自香 人生若如兰 不争不抢 自力更生 幽幽自若 人生若如兰 不偏不倚 公平公正...

  •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孔子家语》。

  • 藏头诗系列

    1 寄蕙若(纳兰蕙若) 纳履步芳墀,兰台听马蹄。 蕙风春又至,若似去年时。 注:芳墀,犹芳阶。 2寄小隐(尉迟小隐...

  • [谈写作征文]生命中,那株永远绽放的兰花

    妈妈的名字中有一个“兰”字。孔子赞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妈妈其人...

  • 疫情时期,回馈粉丝

    真情回馈,免费阅读 《兰花》 【春秋】孔子 不以无人而不芳, 不因清寒而萎琐。 气若兰兮长不改, 心若兰兮终不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淑问若兰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in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