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曾从心里发过"孝"的大愿:等我长大了,等我有钱了,等我有时间,等我成功了,我要好好地孝敬爹娘。但现实中所谓的等,等到了吗?有多少人兑现了呢?父母一天天变老,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父母一次次宽容,我们总以为理所应当;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大,扣心自问,尽已之力,回馈给父母的又有多少呢?
看到两则故事:
一则是:
家住北京市身患癌症后期的一位父亲,临死前写给儿子的遗书:"2021的2月在北京。诊断为晚期胃癌。本人反复思考,决定放弃治疗,在北京有套72平方米的小房子,本人银行卡里有60万存款,已公证给保姆刘芳,儿子王强的遗产,五角人民币。老爸认为你的孝心最多值五角钱"。
二则是:
家住上海市的身患绝症的父亲,在医院三个月,唯一的亲人女儿就去过医院两次,还是匆匆去、匆匆走。陪他度过人生最后时光的是位好心的保姆,他感叹50年不如3个月,写下遗书:"我的遗产留给女儿吴某某一元,其余财产包括房子一套,存款80万元,全部留给陈女士"。
看到这两则基本相似的故事:一个儿子的孝心值5角钱,一个女儿的孝心值1元钱。不禁让人酸溜溜的。
两位父亲走到生命尽头,油尽灯灭,心如死灰。试问:是他们临死前真的那么绝情吗?把一辈子辛苦挣来的财产、财富凭空给了外人?如果不是儿女恩断义绝,让父母伤透了心,哪有父母如此狠心做出这样的非常之举?同住一个城市,为父的身患绝症,在医院病床上孤独地躺着,为人儿女的,几个月不闻不问,妨佛如隔万水千山,好心的保姆却能给到他们,弥留之际的温暖和守护,一个陌生人胜过养育几十年的亲生骨肉。
现实中有很多年迈昏花的老人,孤独的死在家中,许久都不为人知。
我们镇上就有一个曾认识的,他的兄弟四个,老大原在镇机关工作,娶了个泼妇,整天对公公,婆婆指手画脚,无理谩骂。弟兄几个都盖起了高楼,可偏偏容不下老人的一張床。给两位老人搭了一个玉米杆蓬子,他母亲实在忍不下去,跳河自尽了。没两年,老头子也死了,死几天,家人都不知晓,还是外人找他说话时叫不醒才发现的。
父母和子女,就是一张没有回路的单程票,渐行渐远,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也不知道。
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仅仅是物质和金钱的付出,更重要的,应该是时常给老人送去一些安慰,一些陪伴,一份顺意。也许是陪他们聊聊天,特别是老人有病时,更需要子女的观照,别总以工作忙、没有时间、孩子还需照顾、走不开为由忽略了病床上的父母。
我家有一个表姐在50多岁时己故,表姐夫今年已是88高龄,曾得过一场大病。他们的三儿两女,都很是孝顺,把他爸安排到郑州高端敬老院,开出单间房,专业护工,他们子妹几人在工作都很忙碌的条件下,每天不间断地轮流去看望守护爸爸,在沈丘上班的二儿子,每个周末开车来郑都要三个多小时,小儿子是郑大设计院院长,事很多,但他们都没有因忙或其他原因而推辞。在精心护理下,表姐夫特别开心,气血也越来越好。
这世上,什么都能等,唯有尽孝心不能等待,不能迟到,不能缺席,因为这世间我们永远亏欠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等不起,因为尽孝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不要等到来不及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去做。
子欲养而亲不待,身前行孝不能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70834/132b7f7f566eb2e9.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