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363690/30722cc842f429a2.png)
最近,小贝的一件事情,让我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的一个经历。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姐姐她们与我发生矛盾之后,我经常会大哭,而且我清楚的记得那种感觉,我会特地的大哭,引起父母的注意。这时候妈妈通常都会训斥她们一句,让她们别招惹我。妈妈这句训斥之后,我心里很得意,我觉得我是有所倚仗的。
但是这个情况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还是采用了同样的伎俩大哭,妈妈过来在我面前说:“那你也不需要经常大哭呀,你是纸糊的吗?那么脆弱!”当时妈妈带着严厉的表情,估计她也厌烦了。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好像妈妈识破了我的伎俩,她好像不太情愿给我做后台,从那以后我就不怎么大哭了。从这之后我才开始以自己独立的个体处理姐妹们的关系,感觉自己长大了一些。
我想到了昨天小贝的一件事情,回来以后他就跟我说,今天同学拉了他的书包,半个书包的书都掉了出来,后来他用消毒湿巾擦了很久才擦好。我当时的第一本能是想问他:“为什么你不反击呢?对方都给你造成这么严重的现场了,为什么你不反击呢?”这是我当时心底的声音,但是我很快恢复了理智,就问他说:“当时对方是怎么做的呢?”(我想确认行为细节,看到事实)。他说,对方就在那儿一边笑,一边看着我啊。我说:“那你是怎么做的呢?”他说:我就一本一本的擦书啊。
说实话,听到他描述的情况,我那种心底的本能是更愤怒的。我心想:你怎么不知道反抗呢?这不是挨欺负的前奏吗?但是由于我问到了他和对方的一言一行,所以小贝这时候就来了兴趣,他说他要给我演示一下当时的场景。他就说其实事情是这样子的:上课的时候,他的同桌(男孩)不能稳当的坐着,所以总是一只手抓着他的书包一角,摇来晃去的,应该是在这种不稳当的摇晃之中,把他的书包扯下去了。
当时我就问他:你的书包拉链不拉上吗?
他说:不拉上呀,我们班的同学都是这样,就为了取书方便,所以我们从来不拉上。
然后这时候他就把饭兜儿拿过来,绑到了书包后面,跟我说:妈妈你看我是这么想办法的,我把饭兜儿绑在了书包上,然后怎么怎么在哪里一卡,所以他即使拽,也拽不下去我的书包了。我当时马上肯定了他:不错呀,你自己都想出来解决办法啦!
就由这句话开始,我的情绪开始走向平和理智了。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其实是想在向我展示,他遇到了问题后是怎么想出来解决办法的。但是以前我的关注点在于:同学都出现这种恶劣的行为了,你还不反击呀?!不瞒大家说,在小学的时候,我是一个不吃亏的女生,非常女汉子。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我自己处事的情绪里自我保护的成分很多,所以听到孩子说同学这些骚扰的事情时,我第一反应是那样子的。那么我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呢?为什么孩子回家以后,他会跟我说哪个同学给他捣乱啦,什么什么这些情况呢?我就明白了:原来,我以前给孩子渗透的价值观就是你不要在外面挨欺负。我以前是这么说的,刚开始你要警告,如果三遍他不听,你直接就可以上手,如果老师找到你的话,你就说是我妈妈让我这样做的。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带有自己预设的一些场景在的,但是昨天的事情让我想到了另一层意思,其实有时候孩子们的打闹是正常的,而小贝他自己也正在适应这样的环境,适应的还不错,是我自己会带着我的情绪来解读他的话语,把我的情绪投射在了他身上。
这个问题,在昨天晚上的一件事情中也得到了应证。
昨天晚上,他和表妹在外面玩,我顺便在旁边散散步。这时候,有一个一年级的男孩过来,想跟他们一起玩。然后他们就不想跟人家一起玩。所以,这个男孩儿就想方设法的逗他们呗,他自己拿着个足球,动不动就要把足球朝他们这个方向踢来,然后表妹呼叫着说:那个小朋友要砸我们!小贝也跟着呼叫。他们跑的时候是大笑着的,所以是一边玩着一边躲着。
等晚上到家以后,小贝跟他爸爸是这样说的:有一个小朋友一直捣乱,他一直试图打我们。他爸爸一听这话就说:怎么会有这么没礼貌的孩子?我当时是在现场的。我自己内在想:其实那个小朋友并没有做什么,就是想和他玩儿。他其实也不会认为说对方就是真的要打他,因为当时其实他一边躲的情况,一边也哈哈笑着,但是他会跟爸爸这样来说。我突然觉得他经常说的“打”和我们认为的“打”程度完全不同。
我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孩子们有时候特地把学校的情况说的严重一些,以此让父母更能关注到他们,可能这也是他们的一个策略,或者说他们现在学会了渲染气氛。小贝在给表妹讲电影的时候就会特地把情节讲的恐怖,既想让对方接着听又想吓住对方,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力。
所以我就突然想起来尹老师的,当孩子们之间有矛盾的时候,三不管的原则,所以我觉得我昨天下午做的还不错吧。就是就听他在那说,一直到他最后说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以后,我很赞同他的解决方法,但是前面我就没有带入任何预设的剧情了。
通过这通反思,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我发现我小时候用的就是这个伎俩,所以我也更能够理解小贝这样做,也不是说他个人投机取巧,而是说儿童就容易有这种心理,他的目光是希望父母更加的关注他,或者说希望自己更有借势的能力感。
那么现在再回过头来,我想问自己,我觉得当时我的父母怎么做会对我的成长过程是更有利的呢?
我希望我的妈妈会说:宝贝,你肯定在跟姐姐们的这种打闹中感觉不舒服了。但是妈妈相信你自己能想出来合理的解决办法。你想出来合理的解决办法以后,记得跟妈妈说一下哦。我觉得妈妈这样跟我说的话,我会更有勇气去找自己的方法,而且这样想出的方法让我执行起来会特别有成就感。嗯,不错,那我就打算也跟小贝这么说。真好,让我们站在未来的立场上对过去的自己说一段话。孩子的很多问题模式都是在重复的我们的模式,所以我们要通过反思察觉到这一点。觉察到了就进步了。同时当孩子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去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