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走进胡教授的《陪伴成长》,与“延缓批评”又有了共鸣。
孩子都是在我们的教育下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不管好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成长路上引路灯,所以我们都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但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现一些情况之初往往没有判断原委就主观地做出自己的臆断,事后如果不再进行善后,孩子就可能因此有了心理变化,走向我们期望的反面。
看到胡教授举的两个案例时,也想起来在瑶瑶小学一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情。那应该是九月或十月发生的事情,孩子可能刚上一年级,有一些不太适应的地方,作为家长也没有及时关注,孩子也没有倾诉。有一天晚上在做作业时,写着写着就把自己的作业还有桌子上的一些别的书撕得粉碎扔了满屋子。按我平时的脾气估计都打到她身上了,但那天我进去看了看忍住了要说出的话,放下了举起的手,没吭声走了出去。
等我做完饭去叫她时看见她正在打扫自己的屋子,整理书桌呢,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吃完饭她去把作业完成,这一篇就算翻过去了。
几年以后我说起来这件事,孩子一脸茫然,更本记不起来有这么一件事。我和她爸爸都庆幸当时没有任凭自己脾气发泄,将一件不是事的事扩大化,甚至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这不就是延缓批评的效果吗?作为老师同时也是家长的我在遇到任何事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先冷静下来,缓一会儿再去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样我们可能会给出更中肯的建议,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