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090465/db283c1556aa2121.jpeg)
年中大扫除,收拾了多半天,累劈,不过收拾完看着清清爽爽的家,心里很舒坦。
之前分享过一本书 只过必要生活 ,虽然无法做到像作者一样把物品精简到一个登山包的容量,但还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把生活物品做到尽量少而精。
几点感悟:
1. 人与物品的关系
人是生产者,物是生产资料,看起来,人是掌控者。但如果物品一旦堆积到很大的一个量,双方角色就调换了。
当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会被物品包围,有一些东西可能几年都没用过,而真正需要的东西却往往找不到。
所以,当我们发现,从我掌控物品的状态变成我被物品掌控,这就必须要做减法了。
2. 物的持有成本
年轻的时候,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买下来,拿回家,才踏实。
但是随着年岁渐长,对物的占有欲越来越淡,有时候在橱窗里看到一个心仪的摆件,看来看去,还是决定不买。因为一想到带回家以后,需要给它腾出空间,还要经常擦拭打理,就觉得后期维护成本有点大,罢了。
这种思维甚至延伸到了买书上。
我买书一向舍得,但是自从孩子的书大量涌进来,家里的书简直可以用泛滥形容,两个书柜,三个书架满满当当。鉴于她必须要读纸质书,我自己不得不向Kindle低头,除非是案头常翻书,否则一律用电子书解决。
购买成本和持有成本之间,往往后者更大,所以入手前会谨慎再谨慎。
3. 中年人的物欲
买得少了,是因为物欲变低了吗?某种程度上,是的。
这几年各种购物app充斥市场,但我始终只有某东和某宝两个平台,用了十多年。翻看近几年的购物记录,大多是生活必需品。
曾经深度反思过物欲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买东西了?
除了考虑持有成本,还有当下的社会环境,物质极大丰富,不断出新,这是一场无止境的博弈,追不上,买不够,夸父追日一般,眼花缭乱,身心俱疲。
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对入手的东西越发苛责,无论是衣物还是日用,总要遇到各方面都称心的才会入手,完全合乎心意的东西,并不多。
4. 该舍就舍
家里堆积物品最大的原因有两个:物品承载了记忆舍不得处理掉,或者,万一哪天会用到呢?
可能每个人的基因中都有收集的本能,毕竟物品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生存危机,但是在当下的环境中,物品不再匮乏,不管缺什么,手机下单当天可达,或者出门菜市场五金店转一圈都能解决掉。所以那些貌似会有用的物件儿,该清就清了吧,堆积多了,就算没扔,你也找不到。
关于不舍得这件事,尤其是女人的衣物鞋包。
我很理解,当时省吃俭用几个月才买了那条好看的碎花裙,那个包包是男朋友送我的第一件礼物,等等。
那时那刻的关联记忆非常珍贵,可是那些物品却长年累月压在衣柜底下,经年没有打开过,每年大整理时拿出来看看,感慨一翻再放回去,东西越来越多,某年可能打开都不再打开了。
所以,如果家里没有空间足够大的衣帽间,不如把这些有记忆的物件一一拍照存入电脑,把不太重要的就清理掉吧,毕竟生活要往前走,会有新的记忆,新的喜欢。
另外,阶段性小清理比长时间一次大清理要容易些,心情也更愉悦,而且家里东西保持清爽整洁也更容易发现多余无用的东西,可良性循环。
祝好今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