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讲,我们系统分析了“人生终极等式”左侧的“孤单侠”D,以及D的“年轻形态”P。
接下来,就轮到等式中的最后两个元素,R和N。
R指的是成长的速率;
N指的是延续的时间长度。
结合前期我们介绍过的长期主义者来看。
N作为时间单位,设置为多少效果会达到最佳呢?
《大脑健身房》一书中曾说过,已经有研究表明三个月有规律的耐力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单词的记忆情况。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需要一个时间的长度,至少三个月,并不会一蹴而就。
此外,相信大家一定还听过一个关于时间的概念,“1万小时定律”。
按比例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
那这个定义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很高兴的告诉你,是有的。
这个“1万小时定律”的科学原理,涉及到我们大脑中的一种物质,髓鞘质。
这个物质是人类进行交流、阅读、学习技能的关键。
一个人的髓鞘质越厚,他(她)的思维和动作就会更敏捷与精准。
而“1万小时定律”就是让我们的髓鞘质变厚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持续有效的练习,把习得的行为变成我们的下意识。
但这里有一点你必须牢牢把握,“1万小时定律”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它必须符合“精深练习”的规律,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持续、有效地练习。
而这个精深练习,与我们人生中的等式中的最后一个元素R,即单位时间内的成长增速密不可分。
这里王老师传授了三个秘籍:
1.组块化;
2.犯错式练习;
3.有目的地持续奋斗。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组块化:
第一,对你要学习的技能或者某个领域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把它弄成一个大的组块。
第二,尽可能把这个大组块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基础方块。
第三,一个一个去练习这些小的基础方块,由慢到快,在持续小步快进中,最终收获那个大组块。
犯错式练习:就是努力做那些刚好勉强能完成的事。
这里需要清醒一个认识,就是“犯错=进步”。
记得之前,我读过脑科学家魏博士的一本育儿书。
他说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育儿误区,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于让自己的孩子少犯错,于是出现了许多“飞机父母”“包办服务”,随时盘旋在孩子头上监督他的一举一动,一有犯错的迹象便立即制止,或者直接上手操办。
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
魏博士认为,犯错是小朋友成长的捷径,干扰或减少他们的犯错几率,其实是在阻碍他们的成长。
正确的做法是及时与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今后不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失。
有目的地持续奋斗: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有目的和持续。
时常主动评估自身和理想D的差距,并以此循环,我们将得到相当强大的正向力。
那么,今天的任务就是明确你的R和N,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