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生若不能安住身心,快乐自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1,聚焦性幻觉。
且听听三祖的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淡莫爱憎,洞然明白。"
人活着,若不知认识自己,何异行尸走肉?若又去了知尘世生相,又何异蝼蚁鼠豕?若不能安住身心,快乐自在,这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真是人生何苦不安心!
怎么样才能安住身心呢?要能认识自己,才知世相。认识自己,是"定!了知世相,是"慧″。在婆裟世界的各种文化知识里,能够提供"定"的方法和"慧"的门径,得以舍脱贪嗔痴妄,能明心见性的,要算是悲智双重的佛学了。使人获得身心平衡,所以人生不要有聚焦性幻觉。
2,劳力辩证。
找不到心,是现代人的悲哀,也是这个世界的毒癌。身心不得安在,是人生苦恼的根源。
像五苦章句经说的:“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家,常期误人!″怎么办呢?
心何以不安?因为有所亏欠,受了蒙昧,亏欠了本性,蒙昧了自觉,本性清静,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可是一旦有所亏欠,便有烦恼风吹动妄心,推波助澜而生出妄境界,好比一家子弟,驻足观赏百货公司华丽的衣饰,不觉大大动心为之目眩神迷,恨不得据为己有,逢人炫耀,外欲炽盛,内心自不免空虚。一旦妄想不断,心变蒙昧不觉了,妄想又有两种,见惑,思惑一好比暴饮暴食与健康有害,人人知道,可是一旦面对美味佳肴,便偏偏有人执着于脑后,这是见惑,也有人甚至暴饮暴食危害生命,想要克已节制。感情上却又往往难以决绝,不能了断,这是思惑。
因为没有清净的本性,所以中苦煎迫。
因为没有清明的自觉,所以不能“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如同斩断藕丝。"心即落入执着缠绵的迷境,自然不能安了。心误人,心杀人。
“劳力辩证"问题的目的,就在于让自己更加清醒。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它。如果想理解的更深刻,去趟典当行就都明白了,你眼中的"貂皮大衣",可能只是店员嘴里的“破皮烂袄"。
3,怀疑简单的逻辑。
思考比感觉更辛苦,理智推演比依赖感觉需要更多的意志力。
有人时时洁叹:小孩活得多么单纯快乐,几乎每个人都免不了会抱怨,人生的烦恼真多,人生苦为什么呢?
神宗祖慧有一次问达摩祖师:“我的心不安,请师父替我安心。"达摩反问道:"请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过了好一会儿,慧可回答说:"我走了好久,可是仍然找不出心来。"达摩回答说:"好,我依然把你的心安好了。"
找不到心,是现代人的悲哀,也是这个世界的毒癌。身心不得安在,是人生苦恼的根源。
不管看上去多么可信,多么符合经验,都要拒绝相信凭自己感觉最先想到的答案,这样才能减少错误的判断。
4,关上你的门
现代人的一大苦恼是,活得于安心。
学生在学校上课读书时,会觉得无聊,觉得不耐烦,恨不得抛开书不读,等放学回到家,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又觉得空虚,觉得厌倦,不知道做些什么好。
工作的人忙得团团转,累,精神疲乏,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了,却又惘然若失,静不下来,想找个什么名堂排遣排遣,求个解脱。
在家里的人,天天穿来梭去,瞪眼顶嘴,大争小吵的不得安宁,看电视各有所钟,吃喝享用挑剔不尽,为鸡毛蒜皮的事碰到一块儿都有得抱怨有得烦。
走在繁华热闹的街上,明明人挤人,却自觉孤单,彷徨,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常常忽然发现像被压榨,腐蚀的骸骨。
扔掉牵扯大量精力的性价比不高的事物。才可能迎来突破,什么都想保留,那么生活也会对你有所保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