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殿堂,这篇宏伟,是原文一句里的两个词~宏伟的殿堂。反正撑饱了没事又来扯。
几十年前一看到“宏伟”二字,眼前立马浮现出法国艾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我们那时最高建筑就是上海饭店24层。总以为那几百米高的铁塔那100多层高的帝国大厦,我们永远永远也盖不了,没那技术。
实在没想到,几乎一眨眼功夫,我们国家如今专干宏伟级别的工程,仿佛凡够不上宏伟二字称号的工程不干。现在我们随便点点近20年里这样的工程一大串,随便点一个都能让人瞠目结舌,光上海就有上海中心大厦,金贸大厦,东方明珠,全国有数百座超过100层的大楼。美国100层大楼还是个位数。珠港澳大桥杭洲湾大桥,,,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全都堪称宏伟,毫不夸张。
反正现在再看到“宏伟”二字,不会想到什么巴黎铁塔,美帝国大厦,这些建筑如今给人一种老态的感觉,跟宏伟已经没大关系。“宏伟”只会让我想到我们自己的大工程大手笔。
我们这些宏伟工程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彰现和提振民族自信心的需要。中国近一百多年来一直是倍受欺凌倍受嘲笑大而穷的国家,还有着“老大帝国”、“东亚病夫”这么耻辱的外号。直到改革开放前穷帽子并未甩掉。
不说国家,普通老百姓都是这心理,谁家发了财必定要盖大楼房,越高越好面积越大越好。小县城的楼盘就是迎合了乡下人羡慕城里人的心理,都把楼盘越盖越高,仿佛没有30层就不够气派。
其实楼太高潜在风险很大,怕暴风,怕火灾怕高空坠物怕断电怕电梯故障怕断水,维修困难,坠楼故事多,若干年后大楼老化拆迁非常麻烦。老早乡下都是土砖屋,房子重修,无非再到稻田里切些土砖上来,老房的砖拆下来还田,真正是良性循环,不浪费一点资源。而且土砖屋冬暖夏凉。
建高楼的起因实际上主要是虚荣心作怪。就为了追求“宏伟”(或叫气派)两个字。我们的高层建筑已经世界第一,够了,凡事适可而止,再建,沒必要,而且纯是浪费。
又扯到写作上来。优秀的大长篇也可以称为宏伟的文学大厦。追溯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够得上文学大厦之名的、称得上宏伟的并不多,除史记,唐诗,四大名著之外,近200年没有真正的文学大厦。
俄国十九世纪涌现了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文学天才们构筑了俄罗斯的文学大厦,以巴尔扎克雨果为代表十九世纪法国文化大厦也堪称宏伟。仅巴尔扎克一个人的包括100部小说的《人间喜剧》就是一座了不起的大厦。
一座100层的实体大楼,一座有若干本优秀著作构成的文学大厦,两者的所属权如果由我自由选择,二中只能选一,我毫不犹豫选取后者~哪怕一座文学“小厦”我都心满意足。100层大楼只是砖块和钢条水泥的混合物而已,毫无生气,没有灵魂,也只有百年的使用寿命,我不觉得这比一丈多高的土坯房更好;而文学大厦会给一代又一代后世的千千万万的人们带来许多欢悦和安慰,其意义超过钢筋水泥楼的价值一万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