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就是喜欢轻松、懒惰、贪婪的,与其说是天性,不如说是大脑,我们的大脑就是喜欢这些,轻松、懒惰、贪婪,喜欢轻松不费力,节能的事情。
大脑就像个婴儿一样,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的认知,不断地强化训练它,这过程极其痛苦,它会时不时的冒出一些念头,和你说:“要不明天做?”“不完成也没关系。”诸如此类的话。
这时候,如果我们遵照大脑的意愿,不做选择安逸,或者选择做轻松的事情,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意见有利于我们的事情,所以,有人选择了驯化大脑。
如果不去与大脑做抵抗,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我们只能比那些选择强化大脑和训练大脑的人更早的牺牲。
其实训练大脑的过程,就是在重塑自己的过程,重塑自己的价值观。
刚需也是一样。
刚需是一种面对风险的技能,在培养刚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选择的意识,要明白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选择的,所谓的“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只是自己选择的决心并不强。
刚需是选择意识的重塑
创业初期马云问过他妻子:你想你丈夫是个有钱人,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马云的妻子回答:受人尊敬的人。
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案例,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如果当初马云选择做个有钱人,那么他如今的成就会不会不一样,会不会只是局限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错失更多的机会,这点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需要的时间沉淀成本很长,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强,需要付出也相应多很多。
大多数人在“选择”这一阶段就已经被淘汰了,因为他们认为没有选择,但是他们忽略了,没有选择,不选择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刚需的核心——耐心
什么是耐心?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事情当中去。
罗振宇老师十年前,他在互联网上吆喝了一嗓子,让大家一起关注和监督他,他要每天早上发一条60秒的语音,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在吹牛。
转眼2022年12月21日,他完成十年前的说出的话,所有人都震惊了。
十年,看起来不过时轻飘飘的两个字,当我们说出口时,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十年已经足够一个孩子长大,足够让一家公司经历兴衰,也足够刻画一个人的坚持。
作家马里奥普佐说:“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
如同罗振宇老师一样,耐心的坚持,在一件事情是重复的做,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过程中的收获远超于想象。
警惕刚需的破坏者——现状
参加完一项活动或者听完一场演讲,斗志满满,计划着要一步两步的方案,口号喊着:我要改变现状,我要改变。
等失效期到来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像泄了气的皮球。
下一次活动后,体内的细胞又被激活,又说着要改变,最后离开会场后,又回到原点。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好像是“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为什么现状这个东西会让那么多人无法思考未来,无法成为“长期成功投资者”?
如果我们将“现状”理解为是“过往的积累”,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被“短期收益”蒙蔽了双眼,而看不到“长期收益”带来的好处了。
想要获取“短期收益”根源,来自于: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现状越差,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而积累这个东西,谁都没什么办法像变戏法一样弄出来,于是,在面临“要么认了”、“要么从现在开始积累”这种极为难受的选择之时,有相当数量的人最后直接选择“认了”。
如果我们想要去改变“现状”,唯一能坐的就是: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而不是急切的改变,毕竟造成“现状”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刚需的终极武器——正确的“难受”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时候,都有难受的地方,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就像在创业初期,“没钱花”和“赚不到钱”都让人非常难受。
只要仔细分析就会明白,解决“没钱花”只会让你将赚来的钱花掉,并不会留下多余的,而解决“赚不到钱”应该更重要。
只有把注意力放到“赚不到钱”上,养成“赚不到钱”就很难受的习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确结论”,进而产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结果的行动,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还不够; 一切能力都是可习得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 假以时日,我会收获越来越大的。
而大多数的人在“赚不到钱”时产生的想法却是:赚不到钱是因为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在其他地方找问题); 干什么都白搭,因为这个世界根本就不会变的, 于是,选择“摆烂”来抵抗消极的想法,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
两种不同的态度,产生两种不同的选择,进而产生两种不同的人生。
再比如,学习这件事情上,学习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并不会立杆见影,有的孩子因为自己没有进步而难受,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紧跟课程,谦虚好问,做好一定要把不懂弄懂的决心,一定能进步; 而有的孩子因为自己没有进步,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自己怎么做都做不好,自己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努力了也是白搭,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只有将事情赋予更重大的意义,我们才能在习得某项技能前去承受“正确的难受”。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的虐待。
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是不能被剥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