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是决定一个家庭成长、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识字起,就经常听大人们说谁谁家家教好,谁家家教差。某家娃儿家教好,将来要干大事。某家娃儿家教差,将来估计都不会有啥出息。

进入不惑之年后,经常梦里回到儿童时代,回到了儿时伙伴的中间。当年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一次次出现梦里,跟当年一起玩家家时一样。每当梦醒时分,回想起当年大人们的预测,还真有好多都合了大人们的“敕封”。大人们好像真能预知未来,见证孩子成长一样。
前几天我四十三岁生日,爱人为了隆重庆祝这一日子。早早地在京东上给我选生日礼物。按照爱人的说法,四十后每个生日都应该有不一样的收获,所以要选个合适的生日礼物才足以庆祝我这个生日。后来,经爱人精挑细选,终于在生日那天给我送上一本胡适著《四十自述》。

前段时间,由于没有完成计划翻看书目任务。一直没有抽时间翻看《四十自述》。爱人看我没翻,就自己先翻看了,后来她又连续翻了几次。
昨天,我正好基本完成计划翻看书目的任务。爱人对我说:我每翻一次《四十自述》都有收获。第一次没咋看懂,后几次感觉确实收获很大,希望你能抓紧时间翻翻,你的年龄正好不惑。

于是,昨晚我就拿起《四十自述》一一骨碌翻了大半。对胡适先生述说的家庭有了个基本的了解。
胡适先生出生在江南水乡安徽。父亲是一位特别能吃苦的老男人。
满清暮年,关外生活特别艰苦,即使做官都没有愿意去。胡适的父亲三先生为了养家糊口,选择了在长城北面任职,那里到薪水最高,目的是取得很多的钱养家。

三先生比胡适的母亲大三十岁。三先生结婚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他母亲嫁给他父亲是为了解决家里的困难,是为了让胡适先生的外公外婆过上相对好一点的日子,为了家的利益。胡适父母婚前都不完全是为自己在活,是为了各自的公共利益——家。
. 胡适出生后,他父亲被远放到台湾台南任职,那时日本即将殖民台湾。他父亲又一次到了当时祖国最艰苦的地方。
当他父亲得知需到台湾任职的通知后,二话没说就先行到了台湾,而后胡适和母亲才随后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
胡适先生在父亲身边生活共计仅有三年。尔后,他父亲因病就去世了。
在胡适刚刚会说话开始,他父亲就自己编写教材,自己教授胡适和他母亲识字。这期间他父亲共给他编写了两本教材教他识字。胡适因为得到父亲教育,不满三岁就能认识几百个汉字。后来,他父亲得病返乡路上,自知即将离世,专门托人给胡适留下“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的遗言。
胡适后来按照父亲的遗言,在每所学校学习都十分刻苦认真。母亲也按照最严格的要求来陪伴胡适14岁以前的读书生涯。当其他儿童才开始发蒙时,胡适已经能识千字以上。能背诵和理解一些简单文章。
贪玩和偶尔惹事是儿童的天性。但,自从他父亲去世,由他母亲单独教育他时,母亲都很会把握分寸。
一般小错误或者失误,他母亲都会在第二天天亮起床前把熟睡中的胡适叫醒,和他一起回想昨天的错误或失误。从来就不让前一天的错误伴随他渡过新的一天。若是犯了大一点的错误,他母亲从不让外人看见,而是自己悄悄的在家里实施诸如跪、掐等“严打重罚”,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最为严厉的体罚教育了。让胡适既不伤面子又不逃脱“享受”因错误带来得体罚,每次错误都能让他带上记性走向新的一天。
他母亲为了让他得到老师更多的教育,在当时学费只需要一元钱时,他母亲就会给老师十元钱的学费,以换取老师的格外“关照”。因为投入钱多,在老家私塾上学时老师也确实给了胡适格外的关照。
胡适的母亲一身没有一句伤人的话,但确是一位有骨气,讲贞超,有个性,肯较劲的女子。有次,胡适的五叔说了他母亲的坏话。他母亲不依不饶硬是当面质问了她五叔,才善罢甘休。
胡适后来感叹说:“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因为,胡适有能吃苦、善于学、重教育、对工作责任心强,在没有条件让他入学时,能自己编写教材亲自教胡适念书识字的父亲。临死还要给胡适交代读书的遗言。使他从小立下读书志。
有母亲不辞劳苦地尽心教育和引导自己,用最有尊严和严厉的方式要求他。母亲用自己的坚持维护母子二人的尊严和做人的骨气,影响了胡适的一身。乃至于,后来胡适每次都能顺利地考上理想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并取得好成绩。

可能,因为胡适有好的家教,才促成了他后来成了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也成了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作家,社会活动家。
成年后终身奔走于“上流社会”。
或许,胡适家的家教就应该是我们教育子女的榜样,他父母教育他的方法或许应该成为我管教女儿的楷模。
学他家,不一定能成,但一定能有帮助。
学他父亲母亲对他的爱,或许能影响我和爱人,也或许能影响和改变我的俩个女儿。
若能变,那将是一个未来不一样的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