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棕的原创n+12篇
全文约7200字,
预计阅读10分钟
标签|社群运营
两个半月前,我建立了“棕棕的思想夜宴”社群。彼时,关于如何运营社群的问题,我还一窍不通,只得在建立的当天熬夜疯狂补课搜知乎搜书籍。
为了运营好这个好不容易开辟的小天地,我把《小群效应》加到了书单中。随后历时一两个月,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它,也逐步将其中的方法运用到夜宴群进行试验。
此书由为两条主线和两条辅线构成。两条主线分别是:社交网络三大支点和六大驱动力,辅线是社群“三近一反”原则和社群、群成员的几种划分方法。
接下来,我也将从这四个方面来为大家介绍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同时每一段都穿插思想夜宴群对此中建议、方法的实操,用实践来验证理论。
社交网络三大支点
三大支点分别是工具性、病毒性以及长连接。
1
工具性
工具性中包含六个诉求以及三个层面的作用。
从用户角度看,这六个诉求是:问答求助,炫耀,共鸣,分享知识帮助他人,管理维系潜在关系,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从社群角度看,三个层面的作用是:外部性——非社群成员也能享受到这个社群输出的价值,过滤器——准确做出人群区隔和过滤,将用户引导到适合他的“三近一反”的小圈子中,望远镜——将更长时间跨度内的发展浓缩并展现,帮助我们俯瞰整个社交网络,发现当下社交网络发展阶段获取社交红利的最佳切入点。
通常人们为了做成一件事,达到一个目标,需要使用工具、方法来辅助,如果社群恰好能够满足用户诉求,完美充当工具,那么我们就会选择使用它。
再具体一点来说,工具性回答的是“为什么人们要加入这个社群?”“这个社群能为人们带来什么好处?”这类问题,同时它也表明此时社群正处于定位期(初期),社群成员则处于筛选期。
棕棕的思想夜宴群的实践
对于这个问题,棕棕的思想夜宴群成员如是回答:
“有一个可以输出价值,表现自己能力的地方”
“在群里进行各种分享,帮我复习了旧的知识”
“和大家的思辨锻炼了我的思考能力”
“认识不同领域的高手,互为外包大脑”
“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
“得到其他成员的反馈,锻炼表达、输出能力”
“每周话题的发言,培养了结构化思维”
“获得高质资源的共享,比如影视APP网站”
“成为群内核心成员,为打造个人品牌铺路”
……
从用户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夜宴群基本满足了以上六个用户诉求。
而从社群本身来说,每一期“棕棕的思想夜宴”公众号文章版块,使得群成员输出的价值能够被更多人看到,也就具备了外部性;定期清除潜水成员的规则,近期入群门槛的提高,使得进入的成员质量明显上升,且大家拥有更多共同语言,也就具备了过滤器的作用;做社群这件事让我了解社交网络发展趋势,这便是它作为望远镜的作用。
在工具性这个指标上,私以为做得还不错,至少奠定了一个好基础。那么理论上来说,接下来就可以慢慢达成“病毒性”和“长连接”这两个指标了。
2
病毒性
“病毒性”回答的是“用户为什么会愿意分享这款产品?”“如何增加产品影响力,将其病毒式扩散出去?”这类问题,同时它也表明社群正处于一度推广期(中期),社群成员则处于磨合期。
这个阶段于我而言是有点艰难的,其一,写作是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太多时间通过写作去传播社群品牌;其二,加入的人越多,管理的难度越大(尽管难度呈边际递减状态);其三,我的理念是不做大群,只做小群,人多了就做多个小群(大群和小群的定位不同,作用不同)。
尽管如此,社群的人数还是在不断增长。由最初的七人发展到巅峰时期的十八人,在一轮轮的相互筛选后,留下现在较为稳定的十四人。
下面就联系实际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传播、扩散一款社群/产品。
①塑造形象
当社群中的成员成为了社群中有一定发言权(影响力)的人时,他会渴望让更多人看到、知道这一点,塑造起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作为社群/产品的组织者/开发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他的形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包装呈现,让其能够直接分享出去。
这是一种双赢模式——帮助成员塑造形象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品牌传播出去(一定不要只想着利己,学会利他才能双赢)。
有一款游戏就完美地利用了人类的这一心理——狼人杀英雄榜。
从授予用户“法官”称号,到推出“法官人气值”的小功能,到由“认证法官”发起排位赛,再到推出“认证法官导师制度,”游戏团队一步步地将权力让位给玩家,给他们分配不同的权重、地位。
获得地位的玩家则非常乐于成为游戏的“连接者”“传播者,”主动分享、邀请、吸引各自圈子里的人加入。
参与的人越多,就会形成越多的亚文化,如竞技文化、法官文化等,进而再度扩大传播范围。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位‘法官’就是一个‘连接者’,每一位认证导师就是一个局部意见领袖。”
夜宴群里成员虽然不多,但是同样也有几个小伙伴主动扮演“连接者”的角色,将棕棕的思想夜宴群安利给自己的朋友。
其中一个重要的小伙伴(ZRZ)居然拉进过四个小伙伴,可见“连接者”的潜力之大。
②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既能塑造自己的形象,同时也有机会获得对方的回报,总之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夜宴群的个人简介版块中,之所以有【技能】、【想学习的技能】、【推荐的资源】这些部分,就是因为希望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技能互授的想法。
或者,更高维度地看,当成员之间联系紧密,信任度较高时,每个人只需注重发展自己的长板,其他领域则可以互为外包大脑。
在一些日常小问题上,比如某位成员不知道什么软件用来管理任务比较方便,什么书适合学习某个领域,怎么锻炼身体更加科学,而我们恰好有过相关经验方法,用过相关工具产品,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其推荐给他帮助他解决问题。
这时候其实考验的便是产品/社群的硬核能力了。只有将品质做到位,服务好第一批核心用户,让他们通过分享获得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收益,后续才有更大可能形成病毒式扩散。
这也是“羊群与草地用户画像”中所说的“第一批羊。”只有第一批羊活得健康,证明这是一块适合羊群生存的好草地,再去养更多的羊才更有可能成功存活。
当推荐的产品本身足够优质,核心用户获得外界的肯定与感谢,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就会更加愿意将这款产品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形成积极的正反馈。
同时这件事也会成为他们的谈资,通过聊天的形式,再一次将产品/社群潜移默化地曝光给更多潜在用户。
当了解这个产品/社群的人越多,谈论的人越多,受益的人越多,那么它病毒式爆发的范围就越大。
③互利共赢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斯蒂芬·平克在其2015年出版的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引用并重新解读了人类学家艾伦·菲斯克(Alan Fiske)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人类关系的四个互动模型。
这四个模型分别是社群共享、权威序列、平等互惠和市场定价,它们也可以代表社群发展的不同阶段。
社群共享:成员之间无偿分享,不介意孰多孰少(通常这类社群只有由强关系组成,才可能维系较长的时间,反之则生命周期短或者氛围“死气沉沉”)。例如:兴趣群、地域群。
权威序列:强调上下级的关系,如决策者和执行者,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讲师和学习者。例如:公司群、粉丝群、学习训练营。
平等互惠:关系平等,互相帮助,在规则之内共同获利。例如:行业交流群、资源置换群、棕棕的思想夜宴群
市场定价:对组织方式提出要求,多数可称为“平台。”eg.豆瓣、贴吧、知乎等。
不论是哪一个模型,其中的核心思想都包括“互惠原则。”互惠成分占比越大,社群越有活力,生命周期越长。
如果分享社群/产品给更多人,用户本身也会在精神或物质上获得收益,那么他自然愿意主动传播。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当年分享可领打车红包的滴滴,拉用户可以砍价的拼多多,买一赠一的微信读书,分享商品返现的一淘平台……
这也恰好对应夜宴群里的大神“绿色莲蓬”经常强调的那句话:非利勿动。
在夜宴群中,这一点的具体运用就是给贡献大的成员加权重分,给拉新的成员加权重分,而权重分和一系列的其他福利相关。
3
长连接
“长连接”回答的是“如何让用户长期留存?”“如何实现商业模式来变现?”的问题,表明社群正处于稳定期、二度推广期(后期),社群成员处于沉淀期。
让用户留存的方法,主要有分为两类
①比较
让用户与相似的人比较,例如微信读书的“和好友比拼读书排行。”
让用户与过去的自己比较,例如各软件年度/月度报告中的“你比去年今天的自己瘦了xx斤”“你比上个月少用了xx元”“你已经xx次被推荐为‘精华’”……
让用户和其他团体比较,让他处于一个光荣的团队,例如短视频中流行的“家族。”只要家族老大等级高面子大,家族里的成员和其他小家族比较时,就会觉得自己更有底气,从而愿意停留更长时间获得更高地位。
②进阶
让用户产生好奇心、新鲜感、成就感,例如游戏中逐步开放有挑战的任务地图,而非将所有任务一次性呈现,将各个等级的用户同等对待。喜欢=熟悉+意外,这便是它“意外”的成分。
让用户能够进阶,和比自己更强的人待在一起,而非一直待在同一个圈子,例如游戏中动态排行榜的机制。
让资深用户拥有特权,例如游戏中的欢迎告示、专属装备、稀有徽章等等。
棕棕的思想夜宴群的实践
制定群成员权重等级表,将大家的表现量化、可视化,让他们能够与其他成员比较,与上个月度的自己比较。
同时,将不同权重分设置不同的特权,能有效激发核心用户踊跃参与讨论,获取权重的热情。
优化的权重表是在五月下旬设计出来的,彼时社群刚好在经历一段较为“冷淡”的时期,没想到恰恰是这些条条框框,让大家积极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再一次活跃起来,同时也筛选掉了那些不合适的成员。
有的成员不喜欢被约束的感觉,觉得规则过于复杂,我仔细想了想:这些规则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对于承诺投入的人而言也不难做到。
看似复杂的规则背后,其实是简单的心法。认同的人一看就理解用意,不认同的人则会主动离开——毕竟“想做”和“执行”之间,有着或长或短的路径,条条框框不过是为了测试人们承诺投入的意愿有多强烈。
规则只是下限,确保社群得以运营下去,而上限如何,则是由每一位成员自己所决定的。
变现是长期运营的必然结果/选择
变现听起来似乎过于功利化,但在这个时代,它并不是件可耻的事——只有先满足了生存需求,才可能追求精神需求。
根据“非利勿动”的原则,这也是将产品/社群持续运营下去的关键点之一:运营者必须要有收入(或者潜在收入),才有动力(想)和资源(能)服务好社群用户,持续运营、更新迭代,反之只有接受“凉凉”的命运。
很多迅速崛起又消亡的App就是如此,例如一款基于兴趣的交友软件“如故。”它比目前幸存下来的某些社交APP更加清新、纯净,功能页面设置深得人心,但是可能由于它没有发展出一个可行的商业盈利模式,最终凉凉了,这件事让人非常遗憾。
于我而言,目前为止其实并没有从运营这个社群中得到什么金钱上的收益,但是精神上的收益足以支撑我继续走很长一段时间。
另外,我的信念是:如果社群运营得当,变现会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运营不当:没有渠道变现;在不合适的节点急于变现;在可变现时没把握机会,那么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如何才能拥有变现的机会呢?
利用好“长板效应”
“设置‘互惠接口’的根本,不是去寻找,而是吸引无数社群主动来合作。这又回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为我提供了什么样的独特利益?”
答案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只要聚焦于自己的优势,精益求精,就会自动吸引到拥有其他长板的团队,相互合作,相互弥补,例如社交电商和优秀的选品团队、物流团队合作,从而所有参与的长板方都会受益。
“被使用的越多,价值就越大。”
棕棕的思想夜宴群的实践
和其他学习型社群相比,棕棕的思想夜宴群的优势在于:
1.规模小:人数不多(20人以内),是正宗的“小群模式。”几乎每一位入群的小伙伴都经历了层层筛选,确保了解社群的愿景,认同社群价值观。在拉新的同时,我还会不定期清除违规成员。
2.紧密度高:群成员简介中,可以看到不少小伙伴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每周的话题互动,能让大家相互之间更加了解。踊跃发言的、质量高的小伙伴可以被所有其他成员看到并记住。
3.互动质量好:轮值群主的制度让每个小伙伴都有机会成为特定领域的KOL,分享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大家主动思考和讨论,而非被动等待“知识投喂。”
4.具备传播价值:优质互动内容会集结成公众号文章,这将让登上精英榜和新秀榜的小伙伴获得更多曝光,增加个人影响力,同时也增加社群影响力。
我相信,这四点足以为群内成员提供独一无二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两个多月的实操,我掌握了一套特有的可复制的社群运营方法,现在只需在这一基础上慢慢优化迭代。
只要未来持续写作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的小伙伴加入,衍生出棕棕的思想夜宴二群、三群、四群,那么到时候“变现”这件事还会难吗?
答案不言自明。
综上,本书作者总结了三大支点之间的关系:
“(1)解决了什么根本性问题,以至于让用户第一眼看到你时就加入?(工具性)
(2)如何不仅让用户加入,还能促使用户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都拉进来?(病毒性)
(3)如何吸引用户及其好友今天用、明天用、后天用,甚至每天用?或者今天买、明天买、后天买,甚至每天买?(长连接)
可以这样理解:社群对‘工具性’问题的回答,左右并决定了‘病毒性’的强弱(信息扩散速度、潜在用户覆盖范围、新用户流入速度)和‘长连接’的效用(用户转化速度和转化成本、持续活跃时长与次数、付费次数和级别等)。”
六大驱动力三角
“利益驱动和荣誉驱动就像是两大最突出的攻坚力量,关系驱动和地域驱动更像是基础力量,兴趣驱动和事件驱动则多在内部发生强有力的作用。”
棕棕的思想夜宴群的实践
在群里,地域驱动和事件驱动的成分占比最小,因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且并没有一个特定事件将大家关联在一起。在群里,兴趣驱动是首要发挥作用的,荣誉驱动是无形发挥作用的,关系驱动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利益驱动则是附加产品。
兴趣驱动
最初建群时,我招募群成员的文案是“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碰撞思想火花”“每周一个问题,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这就吸引到了第一批喜欢阅读思考的核心成员。
个人简介板块中,大家可以看到其他小伙伴的优势、技能、兴趣等,这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家讨论的热度 。
每周轮值群主的规则,使得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将自己擅长领域或感兴趣领域的知识分享给其他小伙伴,引导大家进行思考、讨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所制定的规则恰好让兴趣发挥了打头阵的作用。
荣誉驱动
等级制度:群内每位成员每天都有机会获得权重分,而分数的多少具体要看发言的质与量。权重分决定了等级,它们都和一系列的特权、福利相关。
不定期公布等级表,让每位成员都看得到自己的变化和其他小伙伴的变化,从而有所行动。
优先曝光:每一期的思想夜宴会设置精英榜,新秀榜和金句墙。上榜上墙的小伙伴会优先获得曝光,给社群外部的粉丝留下更深刻印象,从而扩大自身影响力,有机会获取更多资源。
关系驱动
刚建群时,群成员之间都素不相识,新鲜感和陌生感让大家有些拘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规则建立,我们慢慢了解了对方所处的行业、特定的语言风格、擅长解答的问题等,相互之间就像朋友一样调侃、帮助对方。
其中,不乏特别有共同语言的伙伴。还有两位小姐姐已经面基了,听说聊得很开心。
成员在一个产品中的内部好友数,是决定他留存的重要因素。
例如捞月狗社区中,3个好友是关键指标;领英APP中,3个、5个好友是魔法数字。
而我大概率可以推断,群内的每个用户除了“我”这个共同好友外,都至少添加了一个群内其他成员为好友。
利益驱动
目前情况下,对于群内成员而言,金钱上的利益是“惊喜”而非“必然。”
棕棕的思想夜宴vol.6【时间管理】这一篇收到了赞赏,我将红包如数发至群内,并向大家承诺:以后如果思想夜宴的文章收到赞赏,会分两批红包进行发放——给当期精英榜和新秀榜的小伙伴发特定的拼手气红包,其他小伙伴则瓜分其余的拼手气红包。
未来,如果社群发展出商业盈利模式,他们也将是物质上、精神上获益最多的第一批核心用户。
精神上的收益,对于我而言,是这些:
对于他们而言,是这些:
这就是互惠原则的实例运用。
三近一反原则
其中,“三近”指的是相近地域、相近年龄、相近兴趣爱好等,“一反”最早是指性别相反,后又代表甲乙双方、供需双方等。
三近协助用户停留活跃,一反则将其黏结,协助打开商业化大门。
社群划分类型
①熟人VS陌生人✔
②事件驱动VS关系驱动
③浏览型VS互动型✔
④关系不平等型VS关系平等型✔
社群成员划分方法
(重要程度依次递加)
①普通人,连接者✔,局部意见领袖✔,全局意见领袖。
②浏览用户,互动用户✔,原创用户✔。
③植物型,动物型,人类型✔,大神型✔。
强运营和弱运营
强运营和弱运营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社群。
强运营的例子有CMO训练营,碳9学社,剽悍行动营,微游学社群等,它的核心在于“运营者努力消耗用户的时间,”所以它非常强调社群规则、意见领袖,常需要配备运营人员较多的团队。
而弱运营的例子有闺蜜圈,豆瓣,田园东方无锡小镇等,它的核心在于“让人们愉快地消耗对方的时间。”实现它有三种运营方式:机制运营,标杆运营,氛围运营。
机制运营包含三个步骤:人群细分,内容分类,内容去中心化。
标杆运营就是找到社群中的典型用户、典型内容和典型玩法,并给予资源推荐,包括通常理解的位置、流量、活动展示等社群“硬”资源,以及活动激励、勋章成就、用户进阶等“软”资源。
氛围运营则是将用户划分到适合他的圈子,有好友/相似人群的圈子。
综上,强运营和弱运营,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用于不同的社群形态和发展阶段。
而棕棕的夜宴群也常常是两种运营方法搭配使用,总之达到这个目的即可:成为一个活跃的、联系紧密的、高价值的思维跃迁成长型社群。
好了,书籍已经介绍完毕,夜宴仍然火热进行中。
你是否对于使用此中方法实操来运营社群也跃跃欲试了呢?非常期待你的尝试和反馈!
到这里,难道棕棕的人生百事第一期就落幕了吗?不,没有落幕。只不过社群已经形成了一个铁打的好系统(去中心化),终于不用再像初期那样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去运营,它现在只需要一点推力便能自己良好地运行下去。
在这里,非常感谢建群以来一直活跃的成员们的陪伴、理解和不离不弃,相信未来我们会一起成长为更加优秀的集体!
好了,这下我终于有了更多时间去尝试人生百事里的其他计划了~
想知道是什么吗
那就持续关注并星标吧!
【小练习】
社交网络三大支点是什么?
六大驱动力是什么?
【重要概念】
工具性
病毒性
长连接
连接者
强运营
弱运营
草地与羊群用户画像
【知识源头】
公众号:
L先生说
(培养逻辑思维,扩展认知,打开心智的首选)
书籍:
《小群效应》
【工具推荐】
幕布
印象笔记
讯飞输入法
公众号粉丝福利:
笔者建立了棕棕的思想夜宴小群,每一个群人数控制在10~20人(不定期清理潜水成员)。每位群成员每周轮流当“代理群主,”针对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带领其他小伙伴分享及讨论,跨界碰撞思想火花。
目前小群处于免费内测阶段,因此入群需要完成一些问题,为的是筛选出真心愿意加入并且愿意贡献价值的人。
群内权重分达到一定额度的成员,可限量领取“邀请名额。”
如果你对此有兴趣,请在考虑清楚之后,再通过公众号(棕棕的思想夜宴)私聊我喔~
验证信息:思想夜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