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期:抗战爆发后至解放初期
1937年,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许多慈善教育机构由此被迫转移或中辍,仅有战时儿童保育会、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等少数民间慈善团体所开展的慈善教育活动尤可称道。至40年代以后,战争频仍,时局不靖,全国的慈善教育事业渐趋于衰微。
1937年底,宋美龄紧急召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委员,讨论救济妇女儿童的事宜,并发出救济难童的倡议。1938年,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正式成立,由宋美龄任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随后在汉口筹设了第一临时保育院,公开向海内外筹募款项。时年秋,战时儿童保育会就在全国建立起14个分会,分布于湘、鄂、豫、赣、浙、皖、川、黔、滇、粤、桂等省及重庆、成都、香港等市。后陕甘宁边区也建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分会,各地普遍筹设儿童保育院,对难童施以教养。
在教的方面,各地的保育院一般都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三部,且以小学部为主,因材施教,分班授课。1939年后依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的小学四二制的办法施教,统一用教育部审定的教材,进行系统讲授和学习。同时保育会还开展一些劳动技能性活动,主要以学会开荒种地、饲养家禽为主;男生还要学木工、理发、做豆腐;女生则学烹饪、缝纫、纺纱、织布等,使之通过数年的学习养成独立生活的技能。此外,保育会还自编《抗战救国读本》,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战教育。
在养的方面,保育院实行住院制管理,每个班均配有专职的生活指导教师,特别是对婴儿部、幼儿部的难童关心照料备至。所有在院难童的衣食住行都由院方统一安排和管理。
此外,中华慈幼协会和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等民间慈善团体开展的慈善教育事业,对战区儿童救济也甚力。“八·一三”事变后,中华慈幼协会即在上海设立战区儿童收容所。当年9-10月间,又在西安、洛阳、郑州等处组织战地儿童救济委员会以推动各战区救护难童的工作,包括在陕、川、鄂等地自办了保育院、教养院、慈幼院等。
1938年春夏,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也在汉口设立临时教养所,后又陆续在湖南凤凰、乾城、东安、江西上饶及四川万县等地设儿童教养院5所。
抗战胜利后,战时儿童保育会于1946年9月解散;中华慈幼协会和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也逐渐停止了活动。建国后,受政治因素影响,政府将旧有的孤儿院等慈善教育机构进行全面整顿改组为社会福利机构,大约在1952年左右,慈善教育事业经历百年沧桑后最终收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