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峡》,源于郦道元文笔隽永,将山水大美,行于笔端;敬畏《三峡》,源于郦道元的探索精神,为《水经》作注,亲临考察,广泛吸取前人有关山川地理著作中的精华,成书比原书文字多二十倍,令人叹为观止。
一、三峡之美,美于读
《三峡》一课的教学是从“读”开始的。
一读,读准字音,读顺文章。学生读通顺之后,大屏幕上出示三峡风景图片,请学生用文中原句语句描述画面,生动的语句遇见生动的画面,学生的心一瞬间被点燃,课堂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二读,读准平仄,读出韵律。指名读山水语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属于骈文,骈文讲究对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讲究“对等”“并列”“平行”,读时让学生标出某一句的平仄,细细读来,平和中有跌宕,变化中要沉稳,感受平仄之间的起承转合,体会文字结构的建筑美和声韵上的韵律美。
三读,读懂山水,读出文脉。有了前两遍的基础,读三遍请同学诵读,男神读描写“山”的相关语段,女生读描写“水”的相关语段,男生读出山的巍峨与雄壮,女生读出水的激荡而内敛,文本中山水相映,课堂上雄浑与清澈也相映成趣。
通常的文言文教学,向来“情深缘浅”,纵有一腔文言热情,最后还是败在“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虚词”的文言现象之中。
不过,这节课似乎绕过来这个魔咒,接下来文言现象的解读中,始终围绕三峡“山”“水”进行,“你读到了怎样的山?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学生轻松感知理解“阙”字的含义,理解了“奔”的动作名,也顺势理解了山的连绵与起伏,水势的湍急与浩大。
二、三峡之美,美于笔
网友评论